評論 zh-hk (本台播出的評論文章,均為評論員本人的觀點,不代表本台立場。聽眾和讀者若有任何看法和意見,可以通過電子信箱cnews@rfa.org,或者聽眾熱綫與我們聯絡。)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 Radio Free Asia 評論 https://www.rfa.org/++plone++rfa-resources/img/rfa-logo-400.jpg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 【財經拆局】反駁「金融唱好隊」的謬誤:請以完整數據說話 23條加快立法的同時,香港的財經界突然掀起一陣反駁「金融中心遺址論」及「香港玩完論」的熱潮。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po/com-03182024083209.html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po/com-03182024083209.html 粵語組製圖 在《基本法》23條加快立法的同時,香港的財經界突然掀起一陣反駁「金融中心遺址論」及「香港玩完論」的熱潮,由財金官員包括財政司司長、金管局總裁,以至如港交所新任總裁陳翊庭稱金融遺址論片面,指金融中心仍有「底氣」;前財庫局局長馬時亨更在報章撰文,認為近日很多批評是「表面、不盡不實」,更列出七大香港必須保持甚至加強的特色和優勢,以反駁「香港玩完」的說法。

該文章由馬時亨及港大經管學院副院長鄧希煒聯合撰寫。按馬時亨的說法,若這七個特徵持續,加上特區政府招商引資及人才政策能成功,香港經濟必能再度興盛,遑論「玩完」。

但細閱內文的論據,與近日的官員「說好香港故事」一樣,純粹是將一些貌似利好的金融數據「斷章取義」,甚至扭曲解讀數據,目標都是將一些似是疑非的現象「化妝」,實在應以事實Fact Check反駁,避免誤讀誤判,最終反而令社會失去危機意識。

謬誤一:馬時亨文章最大篇幅,亦是放在首位的,正是指儘管近年港股表現低迷,但其他金融支柱產業仍取得顯著進步,包括債巿、銀行、保險及資產管理,但當中引用的數據存在大量問題,需要逐一反駁謬誤:

1. 「銀行方面,全球百大銀行有約70家落戶香港,香港的銀行存款去年也增長超過5%,錄得資金淨流入。」

按貿發局數據,在過去三年間包括澳洲、歐洲和印度在內的外資銀行紛紛撤離香港,導致持牌銀行的數量顯著減少。截至2023年10月,香港的持牌銀行數目從2019年的164家下降至151家,減少了13家,跌幅8%,可見實際數目是持續減少而非增加。

1.jpg

至於用存款增加來引證資金流入,我之前都已撰文指出根本是錯誤說法,因為香港總存款量在2021年1月達到15.9萬億元的高峰後,銀行總存款之後卻一直下降,無法重回當時的高位,甚至曾經一度減少了近12,600億元,跌幅近8%,難道這又證明資金在這期間是一直流走?實際上過去兩年大量資金流入定期存款,是由於銀行提供高息,在股市樓市疲弱下資金寧願賺取利息回報,將去年存款增長視為資金流入,顯然是一大謬誤。

2. 「資產管理方面,全球百大資產管理公司約有70家落戶香港。香港目前管理的資產規模約4萬億美元,在過去10年資產規模一直穩健增長,升幅達143%。」

過去香港財金官員在公開論壇要「說好香港故事」,經常會引用一個數字,就是香港的管理資產規模(Asset Under Management,簡稱「AUM」)。

2.jpg

馬時亨用過去十年的複式增長來說明資產管理業務有增長,也是一個誤導說法。實際上去年八月證監會發布的《資產及財富管理活動調查》的年度報告,根據調查結果去年香港的管理資產規模為30.5萬億元(約3.9萬億美元),按年下跌14%,為2017年有相關紀錄以來,錄得最大跌幅,金額回落至2019年以來最低,可見香港的資產管理業務是在倒退而非增長。

3. 「保險方面,香港去年首三季在長期業務的新造保單保費按年上升約31%。」

3.jpg

馬時亨是富衛集團主席,保險業務是他專長範圍,數據不會錯吧?實際上按保監局今年三月初公布的去年全年新造保單保費更達1,810億,上升34%,升幅是加快了,但業界關注的內地訪客的新造業務保費,在繼第三季按季向下調整32.9%後,第四季進一步減少18.9%,反映的是這種視為「新型走資」的工具,在上半年經過恢復通關錄得近六十倍的強勁增長後,走勢已經明顯轉弱,似乎是中央已經留意到這種「走資」工具正做成漏洞,正在予以堵塞(這個「新型走資」題目很值得另外撰文探討)。

4. 「債巿方面,去年首三季發行的債券達5070億美元,按年增長約7%。」

香港金融市場多年內一直是「重股輕債」,五千億美元的發債規模,與近31萬億港元的港股總市值是九牛一毛,更重要是去年大量發債均是來自政府機構,包括特區政府就發行了七百億的銀色及綠色零售債券,中國財政部發行了500億人民幣國債,人行未到期央票餘額亦達1200億元人民幣新高,還有其他像海南省及深圳市政府亦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吸資,可見所謂債券市場活躍,很大程度是特區/中央政府主動推動。

過去幾年香港的美元債券市場,實際是由內房高息債主導,但自從恒大碧桂園先後爆煲,先前由內房主導的債券市場的規模也大幅縮小。據Dealogic,這些開發商在2021年通過發行美元債券融資230億美元,而去年這一數字急降至僅6.8億美元。

5.「同時,香港仍是專業人士的聚集地,全港共有約6500位特許財務分析師(CFA)、4.7萬位會計師及1.4萬位律師。」

金融業顯著萎縮,已經是不爭事實。早前合併瑞信的瑞銀,《彭博》引述消息透露,旗下亞洲私人銀行業務分部,將展開裁員行動。本輪裁員據報主要涉及本港及新加坡的員工,將合共削減約70個職位,當中包括客戶關係經理。之前摩根大通亦在亞太區裁減了約30個職位,其中香港和中國的員工受到了最大的打擊。大摩去年十二月亦裁減旗下中國資產管理業務部門的員工,涉及約15員工。

除了投行首當其衝,其他金融服務業早已「火燒連環船」,四大會計師行已傳出要求負責IPO的員工放無薪假,連帶多家國際律師行亦要縮減香港部門規模,據報凱易、德傑律師事務所、歐華律師事務所等跨國律師事務所最近紛紛裁員。連歷史悠久的孖士打最近幾個月裁掉了駐香港的負責企業客戶、基金和資本市場業務的律師,並解僱了至少20名負責支援的律師助理,有業界形容是前所未見的最重大的裁員,上至合夥人,下至律師助理。

謬誤二:馬時亨稱2018年到2022年期間,跨國企業並未明顯出現離港趨勢,在港設立地區總部的內地企業,以及受僱於非本地公司的就業人口都有所增加。

數據不說大話,馬時亨所說的情況絕非事實,翻查統計處去年12月公布的《香港境外母公司的駐港公司按年統計調查》,作為經濟效益最大的「地區總部」及「地區辦事處」,卻是按年大幅減少75家及86家,跌幅是5.3%及3.5%。

4.jpg

其中「地區總部」總數跌至1336家,是十年有紀錄的新低,與2019年的高峰比較,更是少了205家,反映外資實際上是有規模退出香港。而且內地企業數目更是比起2021年的高位減少了五家,總數降至247家,馬時亨的說法簡言之就是胡亂吹噓。

5.jpg

而且說到聘請的就業人口,更是持續下跌,包括地區總部、地區辦事處及當地辦事處的就業人數,去年較2019年大減了二萬五千人,其中地區總部的就業人口更是減少了六萬三千人,跌幅多達三成二,相信在《基本法》23條立法之後,外資的地區總部只會加速撤離。

早前「彭博行業研究」指出,去年駐新加坡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多達4200 家,遠遠超過香港的 1336 家,在財經界引起巨大迴響,亦反映了馬時亨說許多外資企業選擇在港建立地區總部,顯然是斷章取義,刻意誤導公眾。

財庫局局長許正宇在反駁「香港玩完論」時,提出期望社會在討論香港的定位時,要專注於事實,這也正是我對這個「金融唱好」隊伍提出的要求。現在港府對外界的負面評論,往往只懂歸因地緣政治等外部因素,卻從不檢討自身問題,每次聽到別人批評香港,就立即「戰狼」上身、義憤填膺斥責一番,但這不會改變任何事實,只會令外資更害怕投入到香港市場。

- 顏寶剛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
Mon, 18 Mar 2024 08:35:00 -0400
【寰宇古今】撕書識禮:中國海關挑戰一國兩制 我主理的教育吹哨平台《教育刺針》收到一宗報料,說當日在深圳海關有跨境學童的中史書被關員撕去一頁中國地圖,原因是沒有標示十段線,釣魚島亦寫成釣魚台。事件若是真確,性質便相當嚴重。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yeung/com-yeung-03182024072424.html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yeung/com-yeung-03182024072424.html 粵語組製圖 3月4日,我主理的教育吹哨平台《教育刺針》收到一宗讀者報料,說當日在深圳海關有跨境學童的中史書被關員撕去一頁中國地圖,原因是沒有標示十段線,釣魚島亦寫成釣魚台。事件若是真確,性質便相當嚴重;指控嚴重但缺乏第三方查證,這宗報料應如何處理?

正當我躊躇不決之際,一位我很信得過的朋友給我傳來同一件事的另一則報料,是某中學的校長致校內教師電郵,談論文錦渡海關撕書事件,寫明被撕教科書的書名和出版社,電郵內容與第一則報料一致。查證竟不費功夫,如有神助,於是我一改平時做法,不等待英國時間零時出稿,馬上做了一次突發報導。

之後幾日,香港媒體紛紛採訪報導,發掘出一些新資訊。台灣傳媒轉載者亦屬不少,「香港跨境生過深圳海關課本地圖違規被當場撕掉」等標題,反映事件成功說好了香港和中國故事。

親共媒體對撕書事件置若罔聞

饒有趣味的是,親共媒體對此置若罔聞。筆者到訪大公文匯網,利用關鍵字「課本」和「教科書」進行搜索,最新的搜查結果分別是今年1月14日和24日。換言之,親共媒體與教育局立場一致,對事件盡量冷處理:基本法第137條規定「各類院校均可保留其自主性並享有學術自由」;深圳海關要求撕毀香港本地編訂的教科書,不啻為對一國兩制的嚴重挑釁。

到目前為止,我們對事件的認知是:最少有兩名來自上水鳳溪廖萬石堂中學的學生在過關時被關員要求撕下中史教科書中含有中國地圖的一頁,學生被要求寫上姓名、日期,並打手指模證明「自願」撕毀。

教育局掌握的情況,肯定比這個更多。第二宗報料,其實披露了不少資訊:教育局分區向北區中學校長會傳達,之前一個星期一些跨境學生出現了類似的撕書事件。教育局承認事件「敏感」,希望低調處理,電郵目的是了解其他學校是否也有類似情況。

撕書不是個別事件,受影響學校兩間以上

這則電郵似乎折射出以下信息:第一,事件已出現一個星期,即是說受害者不止個別學生;第二,受影響學校不止一間,從電郵的上文下理看,發出電郵的學校沒有個案,並非3月4日當日出事的那間學校,所以加上之前一個星期出事的學校,受影響學校應該有兩間以上。

第三,教育局由事發一刻已知道事屬敏感,決定低調處理。換言之,在中國海關面前,香港教育局拱手讓出了捍衛香港學生權益和尊嚴的權力。

中共一向強調,海關是主權的象徵,海關有時會打上大時代的烙印,例如文革期間,上海海關為了表示剷除帝國主義殘餘,廢除報時,改為播放東方紅樂曲。個人而言,從年幼到現在,中國海關的形象,令人不寒而慄。我還記得很清楚,年幼時家長告訴我們,回鄉證上必須巨細無遺申報稍為值錢一點的個人物品,否則回港時可能會被中國海關沒收。因此,在使用活頁回鄉證的年代,我習慣了每次過關都作出申報:旅行支票、現金當然不在話下,我翻箱倒籠找到那本已經報廢的回鄉證,裡面寫著「Minota相機一個」、「手提電腦一部」,甚至是「膠手錶一個」。

有朋友說,「反送中」運動前帶《蘋果日報》返大陸,海關也不會「撕報」,旅客可以選擇兩個處理方法,一是現場棄報,一是留下姓名回港時取回。

對待「反動報刊」也能寬宏大量,為何會因為一張地圖而破壞學生私產?該地圖不是學生所畫,而且據說該出版社中一至中三的中史書都印有該地圖,換言之使用的學生數目眾多,中國海關不可能全部處理。

換言之,深圳海關動用《海關法》第51條要「進出境物品所有人聲明放棄」該地圖,應該是要達到某個目的,在這裡應該是迫使香港有關當局從速按中國最新公布的國家地圖,更換教材。

這個目的的背後還有甚麼,我們不得而知。但深圳海關走上這一步,以及香港教育當局的反應,似乎後續發展不容樂觀。

連蔡若蓮也不能準確掌握紅線

第一,教育局一向有監視《教育刺針》專頁。由3月4日香港時間晚上10:39《刺針》出帖,教育局知道事件已經曝光,到3月6日上午11時許教育局回應《光傳媒》查詢,教育局應該有充分時間部署如何體面回應事件。然而,教育局的回應只談教科書出版社「有責任盡快更正或澄清」錯誤內容,對問題的核心即中國海關的暴行隻字不提。換言之,教育局似乎接受了中國海關對香港學生和香港教育有執法權。

第二,教科書不再只是教學參考書,而是兼具政治及法律文件的功用。事實上,去年香港中學文憑試已經發生了以下一幕:地理科試卷有一題問中國氣候,試卷所附地圖畫了毫不相干的九段線。連考評局也需要在試卷中加入違反海牙仲裁法院裁決、極具爭議的九段線(現在已更新為十段線),教科書若遲遲不更新,看在中國政府眼裡,可能會被視為挑戰國家主權。

第三,在香港的教育系統裡,現在誰也不安全。教師會被篤灰,人所共知;學生竟會被中國海關撕書,香港人想也未想過;蔡若蓮也不安全,連她自己也不能準確掌握紅線,到海關發火後才被動要求出版社和學校更新教材。明明教育局在庚子科場案後已很努力進行「刮骨療毒」,中國官方竟然給它一記耳光。這等於煽動全港教育機構:極左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教育局也管不了事,以後要直接看中國人民群眾的鬥爭方向。

第四,海關查緝外來教材,底線在哪裡?今天是教科書的地圖,明天會否是境外公開試如IAL和HKDSE的試題?考試機構如何可以確保試題的保密原則不會受到政治干預,還是其實已經不能確保些甚麼?

《刺針》報導出街後,不少讀者在帖文下留言「撕書識禮」四字。以撕書作為手段,下達政治要求,會否成為中港之間一種新禮制,尚待觀察。不過,筆者最後聽來一則消息,香港有幼稚園設計功課時使用高官新聞稿,要求學童從文稿中找出某部首的字。

事事講求官意志,應該是香港教育界未來一段很長時間的核心任務。

- 楊穎宇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
Mon, 18 Mar 2024 07:25:00 -0400
【澤論四方】中共以「無厘頭」口號治國 自習近平上台以來,他已經不斷將一些現有名詞變成了笑話,像命運共同體便為一例。或自作一些政治口號,甚麼四個自信、大國外交、共同富裕都是典型例子。但現時習近平的口號,已經去到令人一頭霧水的程度,在人大會議期間被討論的新質生產力,恐怕長年累月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人,都無法理解習近平用一堆文字堆砌而來的政治口號,以及相關的理論。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wong/com-wong-03152024104412.html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wong/com-wong-03152024104412.html 粵語組製圖 自習近平上台以來,他已經不斷將一些現有名詞變成了笑話,像命運共同體便為一例。或自作一些政治口號,甚麼四個自信、大國外交、共同富裕都是典型例子。但現時習近平的口號,已經去到令人一頭霧水的程度,在人大會議期間被討論的新質生產力,恐怕長年累月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人,都無法理解習近平用一堆文字堆砌而來的政治口號,以及相關的理論。

中共一直以用口號治國,這與中國長年以來識字率低,人民教育水平低有關。中國與日本在歷史有一個很大分別,中國一直以來教育都是少數人的事,窮人要接受教育並不容易,與日本明治維新前,因為寺子屋的普及,在京都、江戶等都會區做到普及教育都不難,識字率幾乎在世界前列水平完全不同。要向大批近乎文盲,或半文盲的國民解釋共產黨的理念,爭取他們的支持,甚至煽動他們做一些極其邪惡的事,某程度上口號是必需。容易記入腦的口號,對爭取支持是十分有幫助。而恰好,在中共儘管變成一個武裝組織都好,毛澤東等主事人文采尚算不錯,甚至隨便引用古文,都可以變成有力的政治口號。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實典出《書經》。

只不過,當人民識字率大為提升,口號治國就變得十分粗疏,而更糟的是,歷任中共領導人為了顯出自己是有理念,文采不輸毛澤東,都會明明沒有能力提出政治理論,都裝成自己有能力去提出政治理論。江澤民年代的三個代表論,事實上除了將中共向大帳蓬政黨發展推出,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充實無實質貢獻,而胡錦濤年代的科學發展觀,亦看不出整個理論有多尊重科學。只不過,無論胡錦濤還是江澤民,都未至於惡劣到堆砌一堆無法理解的文字,以示他們何等才高八斗。

國家經濟政策建基於政治口號將會是災難

而習近平文革時無法讀書的自卑,令他由踏入政壇至今,都熱衷於不斷發表古怪政治口號,以示他的才學不輸給像江澤民、胡錦濤在文革前受過高等教育,甚至像已故中國總理李克強般,在文革後於中國重點院校畢業的人,已走火入魔到一個程度,出現新質生產力一類完全無厘頭,完全無法理解的政治理論。其實科技與社會的關係,基本上用馬克思在《資本論》的講法已經涵蓋,無須另作名詞,多此一舉。

而最糟的是,由於中國的權力定於一尊,因此,習近平這堆邏輯混亂,常人難以理解的口號,定必成為各地政府的管治方針,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政策,居然建基一堆常人難解的政治口號,將會是何等的災難。毛澤東的三面紅旗,亦即是大躍進、總路線和人民公社,雖然常人都可以理解,都因為目標完全超乎當時中國的現實,最後令中國變成人間煉獄,出現了饑荒,如果中國現時本來經濟已經陷入災難之中,還要根據習近平這堆無厘頭理論去發展經濟,大家可以想像得到,這將是中蘇交惡,蘇聯撤走專家後瞎搞經濟的翻版,只不過現在由蘇聯換成了美國而已。中國人民將會面對怎樣的苦難,恐怕只有讀過沒有篡改的中國歷史的人,才會深切明白當中的問題。

因此,新質生產力表面聽起來,確是一個笑話來,但每一個笑話背後,往往都是悲劇,而習近平並非普通人,他現時的權力在中國無人挑戰,大家可以很容易推測得到,中國經濟將會跌入萬丈深淵之中,而這個深淵的結果,很可能要付出大量人命做代價,大家明知中國出了問題,但無法出招阻止中國跌入懸崖之中,這正是現時中國人,甚至全世界各國人的人的最大挑戰。

- 黃世澤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
Fri, 15 Mar 2024 10:44:00 -0400
【杜耀明評論】國安手術快速行軍 香港內捲宿命難逃 一聲令下,香港國安法本地立法快速行軍,諮詢期結束一個星期,法案刊憲登場,立法會隨即首讀、二讀,估計下月中便三讀通過,到時國家安全保障完備,不過香港將告別歷史,成為北京可以安全掌控、重新打造的「國際城市」。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tym/com-03142024083336.html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tym/com-03142024083336.html 粵語組製圖 一聲令下,香港國安法本地立法快速行軍,諮詢期結束一個星期,法案刊憲登場,立法會隨即首讀、二讀,估計下月中便三讀通過,到時國家安全保障完備,不過香港將告別歷史,成為北京可以安全掌控、重新打造的「國際城市」。

毫無疑問,北京可對香港行使全面管治權。由近乎指定的特首人選開始,到官方審定的「愛國者」才能出任立法會議員,以至只有「愛國」才獲委任的國安法官, 加上三年多前「港區國安法」的巨大威力和效應,反對聲音已經式微,特區當局可以任何時候三讀通過國家安全本地立法,根本無須諮詢公眾。

因此諮詢的目標,應該是爭取商界尤其是國際投資者的信任,求取西方社會的了解,所以國安法諮詢報告花了不少篇幅,陳述不同民主地方也有國家安全法律,以示香港今次立法有例可援,有根有據,甚至可以說,立法目的是追上世界潮流,而非自絕於國際社會。

遺憾是,諮詢報告以偏概全,一味指陳民主國家也有各種各樣的國安法規,卻掛一漏萬,隻字不提他們的國安措施內置於民主體制之中,也受限於人權保障制度,例如由獨立審查專員定期檢討、人權事務委員會督導、媒體監察等等,與眼下香港相比,不能同日而語,因此難怪外國商會大都對國安法表示疑慮,而英美為主的西方國家更嚴詞厲色,批評立法有損香港的自由民主法治。

換言之,今次諮詢不但無法取得國際認同港產國安法,反而成為西方陣營異口同聲猛烈抨擊香港的又一焦點。任由這些劣評發酵下去,不僅唱衰香港,令更多國際投資者望香港而卻步,同時亦替中國外交添煩添亂,進一步損害仍待修復的中外關係。面對立法諮詢引起反效果,當局卻未能為外商釋疑,倒不如迅速完成立法,轉移工作重點,因為生米煮成熟飯,焦點自然轉向執法方面,過去涉及法律內容的爭議亦到此為止。

無疑,港產國安法提早出爐,當然悉從尊便,但也不能不顧代價。一是政府誠信,諮詢是聽取及採納民意,以求得到民意的最大支持,因此一些建議沒有採用,也要充分解釋因由。政府勝券在握,還以為會通過今次諮詢贏回部分民心,奈何特區當局的做法,但求勝者全勝,不留餘地,一個月的公開諮詢後,二百多頁的法案迅速定稿及刊憲,立即進入立法程序, 然後只花四十小時便完成審議三分之一的法案。

問題是,一些意見(如來自兩個律師會及記者協會的建議)何以不被接納,當局不作解釋,一些質疑指關鍵觀念(如國家安全)空泛含糊,依然欠缺具體說明,一些罪行的刑期公眾諮詢時未見列出,刊憲才發現大幅增加(如煽動罪最高刑罰由兩年增至七年至十年),是否政府也覺得自己離譜,所以到了立法階段,才猶抱琵琶以真相示人?

二是香港高度自治的難以捉摸再次表露無遺。今次加速立法,決定當然來自北京,是中央對香港行使全面管治權的表現,不過基本法第23條規定,國安法由香港自行立法,但看來「自行立法」的自治權力不包括決定何時立法,但不包括這項權力,又算自行立法嗎?關鍵在於,什麼叫「自行立法」以至什麼是高度自治的範圍,都由中央決定,但連自行立法的時間也由中央決定,又算什麼樣的高度自治呢?當然,2020年全國人大頒佈「港區國安法」,香港立即執行,完全違反基本法第23條,也是中央對香港行使全面管治權的表現,相比之下,今次決定立法時間只是小事一宗。不過,當大事小事原來都可以由中央決定,香港究竟還有甚麼可以全權決定,免去中央的過問?

最後是喪失中外重修舊好的時機。面對國安立法,外國政府最關心自己國民有否足夠的法治保障,外商則特別留意在香港從商會否誤墮法網。他們不外期望國家安全的觀念有清晰明確的說明,個人權利得到充分保障,以免要遭到刑罰對待。特區當局如能實事求是以理服人,不僅有利穩定外商的信心,也能展示中國對外的包容開放,有理有節,也可趁機修補與西方國家的關係。

新法案卻與此背道而馳,例如國家安全、國家秘密等觀念寬鬆,而公共利益抗辯的內涵卻非常狹窄,同時公權力大肆擴張,被捕者的法律保障權利遭到削弱。隨著中港兩地制度趨同,投資者不適應的自然離開,適應而留下的,則不難發現大陸投資比起香港的好處,結果國安手術成功,即使其他不說,也難掩外資(大陸以外)外流的宿命。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
Thu, 14 Mar 2024 08:34:00 -0400
【未普評論】從戰狼外交回歸看中國的美國焦慮症 在中國的兩會記者會上,外長王毅放言批評美國患有中國焦慮症,其措辭尖刻好鬥讓海外中英文媒體十分錯愕。幾個月前,習近平會見拜登後不是讓中國戰狼外交大幅消退了嗎?怎麼現在又猛然回鍋?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wp/com-03132024093303.html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wp/com-03132024093303.html 粵語組製圖 在中國的兩會記者會上,外長王毅放言批評美國患有中國焦慮症,其措辭尖刻好鬥讓海外中英文媒體十分錯愕。幾個月前,習近平會見拜登後不是讓中國戰狼外交大幅消退了嗎?怎麼現在又猛然回鍋?

其實,王毅對美國的戰狼式批評折射了中國及其領導人內心的美國焦慮症。美國焦慮症源於中國對美中關係愈發嚴重的錯誤認知,這種認知把美中關係惡化的責任都算在美國頭上。早在2022年7月,王毅帶著一份「要求美糾正錯誤對華政策和言行」的清單,在印尼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會晤。他告訴布林肯,美國正患上越來越嚴重的「中國恐懼症」(《紐約時報》2022年7月9日)。在2024年的兩會上,王毅舊話重提,言辭更加激烈。他說,「美國如果總是說一套、做一套,大國的信譽何在?美國如果一聽到『中國』這兩個字就緊張焦慮,大國的自信何在?美國如果只讓自己保持繁榮,不允許別國正當發展,國際公理何在?……」如果把句子中的「美國」換成「中國」,似乎也合適,甚至更合適。中國的信譽其實早就因為自己的承諾不兌現而破產。至於說美國在圍堵中國的正當發展,有點匪夷所思。難道中國的剽竊和彎道超車是一個正當國家的正當發展嗎?

中國的另一個美國焦慮症是,擔心美國插手亞洲事務,影響中國在亞洲稱霸。習近平早在2014年一次亞洲峰會上說,「亞洲的事情歸根結底要靠亞洲人民來辦,亞洲的問題歸根結底要靠亞洲人民來處理,亞洲的安全歸根結底要靠亞洲人民來維護」。這句話後來被看作是習近平對中國外交理論的發展。但亞洲國家對習近平的這個外交理論頗有微詞。新加坡前副外長考西坎說,他曾與王毅舉行過閉門會晤,他的印像是,習的這種觀點認為美國是一個不可靠的麻煩製造者,是亞洲地區長達數十年的闖入者。考西坎還說,亞洲的外交官們認為,中國的這種自我定位,讓人覺得中國這個亞洲的最大經濟體,試圖在一個還有其他經濟大國如日本和韓國的亞洲地區發號施令。中國顯然認為,美國在亞洲的存在,特別是在台海和南海的軍力顯示,影響了中國在亞洲橫行霸道。

作為中國外長,王毅肯定患有美國焦慮症。除此之外,他還患有習近平焦慮症。為了實現習近平的全球野心,他必須不折不扣地執行習近平的意志和忠於習近平的外交理念。比如,王毅經常語帶戰狼味,不厭其煩地宣傳習近平的理念「亞洲是亞洲人的」,美國不應在這個地區製造麻煩等等。但是,王毅並非一直就是戰狼。王毅在擔任中國駐日本大使和全權大使出使日本時,因為總是衣冠楚楚,溫文爾雅,而被稱作「紳士」,甚至有時很謙卑。有媒體這樣形容王毅,如果開會或會面時有人比他位階高,他總是低頭做筆記,「點頭如搗蒜」。後來當了外交部長,背負著習近平的指令,他就從「紳士」搖身一變成了戰狼。這個轉變發生在習近平提醒中國外交官要「發揚鬥爭精神」起。之後,被批評為太溫順的外交部,也搖身一變成了張牙舞爪的戰狼部。其間,王毅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據說,2019年外交部建部70周年,王毅在講話中不斷重複「鬥爭精神」的口號,獲得熱烈的掌聲。可以說,王毅的轉變承載著習近平的鬥爭使命和對世界領袖地位的渴求。

當然,美國患有某種中國焦慮症,其實也難否認。準確地說,美中兩國都患上了焦慮症。對此,海外媒體和中國學者似有某種共識。英國廣播公司(BBC)2015年的分析指出,當前中美關係的諸多困難,其深層動因在於北京與華盛頓都患上了戰略焦慮症。而北京大學教授王緝思則把中美雙方這種焦慮症概括為「兩個秩序」問題,即美方高度關注崛起的中國是否挑戰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而中方高度關注美國是否破壞中共領導下的中國國內秩序。依我之見,中共現在更擔心美國對亞洲事務的介入和對台灣問題從模糊到清晰的表述和行動。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
Wed, 13 Mar 2024 09:33:00 -0400
【港呢D】香港,一座有記憶的城市 最近多了很多遊客在香港的路牌下「打卡」,1913年的中環牛奶公司舊建築,即現今的藝穗會外頭,每日都看到專程來港拍攝婚紗照的新人,一對對忙於擺「甫士」。飄起的長長婚紗,與刷身而過的冷漠汽車,是歷史的相遇,也是我城新一頁的日常風景。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carol/com-carol-03122024085559.html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carol/com-carol-03122024085559.html 粵語組製圖 最近多了很多遊客在香港的路牌下「打卡」,1913年的中環牛奶公司舊建築,即現今的藝穗會外頭,每日都看到專程來港拍攝婚紗照的新人,一對對忙於擺「甫士」。飄起的長長婚紗,與刷身而過的冷漠汽車,是歷史的相遇,也是我城新一頁的日常風景。

wedding pix on hollywood rd 01.jpg

牛奶公司Dairy Farm,是蘇格蘭醫生文遜爵士,於香港開埠之後的1886年,聯同香港商人組成,從英國引入80隻乳牛,在港島薄扶林生產本地鮮奶。

IMG-20240131-WA0009.jpg

這幢位於港島下阿厘畢道與雲咸街交匯處的維多利亞建築,原是牛奶公司倉庫,後改建成當時的總經理住所,而今已貴為法定一級歷史古蹟,南座為藝穗會,北座為外國記者俱樂部。

IMG-20240131-WA0010.jpg

歷史建築,是任何一座城市都無法即時打做的記憶。新人們希望將重要的人生光影,留在這小島歷史的沉澱之中,而非遠處應運而生的高樓大廈。

皇后大道中,轉皇后大道西,近日隨處都是看著手機,穿梭中上環大街小巷的遊客身影。手機已是他們行走江湖的摩登羅庚,在二十一世紀的衛星引導下,準確無誤找到旅遊寶典提及的地方,就像當年大眾沉迷參與的捉精靈遊戲的情景,一隻不知還能存在多久的歷史的精靈。

政府也在皇后大道,中西交匯處,豎起粉紅色的指示牌,作出温馨提示,指出古董街,以及不遠處的水坑口位置。

IMG-20240130-WA0002.jpg

所謂古董街,即是港人俗稱的嚤囉街。香港開埠初期,隨英國殖民官員來港,成為早期香港警察的印度人,被叫做嚤囉差人,當中錫克教徒,因仍纏上頭巾,故被笑稱「大頭綠衣」。現今的嚤囉街,只是販賣古董,以及以遊客為對象的文物地攤之地而已。

至於水坑口街,英文名稱叫Possession Point,意指佔領角,是英國海軍在1841年1月26日這裡登陸鳴炮,掲開香港殖民歷史序幕的地點。

早前1月26號,坊間煞有介事出現紀念香港開埠183年的文章,談到最早的一個殖民標誌裡面出現的土著華人,就是「阿群帶路」的主角陳群。傳說中,阿群是水上蛋家人,當時為上岸的英國殖民官員領路,路經村落,官員問這個地方叫甚麼,阿群話係「康港」,於是便成了今天香港的由來。「Sir, this way」的穿鑿附會,連歷史學家也不會弄得清楚。

但去年倫敦國家檔案館公開700張,有關香港開埠時期的舊照片及圖像,確實令近年渴望尋找香港記憶的港人興奮不矣。而事實上,每天到倫敦國家檔案館的人群,最多的也許並非從事研究的學者,而是遠道而來的美國遊客,希望在這裡找到英國祖先留下的歷史記錄,那怕是一個戶籍的登記。

- 黎加路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
Tue, 12 Mar 2024 08:56:00 -0400
【梁京評論】移民和難民是應對中國未來危機的核心挑戰 美國和西方給共產中國歷史性的機會加入資本主義全球經濟體系,有一個心照不宣的動機,就是希望中國走出貧困,會減少世界因貧困人口太多而失序的機會,至少,可以減少中國崩潰帶來巨大難民潮的機會。現在,隨著中國經濟失控的風險越來越高,這個夢魘又回來了。美國共和黨把邊界失控問題提升到壓倒一切的地位,反映了有相當多的選民對移民問題不安。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lj/com-03122024081011.html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lj/com-03122024081011.html 圖片來源:Aly Song / Reuters / 粵語組製圖 美國和西方給共產中國歷史性的機會加入資本主義全球經濟體系,有一個心照不宣的動機,就是希望中國走出貧困,會減少世界因貧困人口太多而失序的機會,至少,可以減少中國崩潰帶來巨大難民潮的機會。現在,隨著中國經濟失控的風險越來越高,這個夢魘又回來了。美國共和黨把邊界失控問題提升到壓倒一切的地位,反映了有相當多的選民對移民問題不安。

為甚麼世界的窮人變少了,窮國對發達國家的非法移民壓力並沒有減小?為甚麼中國的人均收入增長了十倍,中國非法移民對發達國家的潛在威脅反而更大,一旦經濟崩潰,社會失序,中國經濟難民和環境難民對國內和國際秩序的潛在威脅更加難以想像,因為現在中國人偷渡的資源和技術手段已經遠非毛澤東時代可比。此次俄烏戰爭,烏克蘭有超過兩百萬,俄羅斯有近百萬的人出走躲避戰爭。而加沙的人道危機,也與埃及和阿拉伯國家拒絕接受難民有很大關係。

中共對專制秩序的信心一大來源,就是中國人怕亂,一個亂字,包含著這個古老文明最恐怖也最久遠的集體記憶:盜賊蜂起,餓殍遍野,人自相食。中國的周邊鄰國乃至整個國際社會,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中國一旦陷入這種慘境,外部世界不得不盡人道義務,卻又力不從心。但嚴峻的現實是,習近平的倒行逆施和「我將無我」的偏執,正在讓國際社會對中國專制政權的道德底線失去信心。

在這種情況下,流亡海外的反對派人士,當然應當表示出自己的政治擔當。但如何不僅讓留在國內不滿當局的政治力量有信心,而且讓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反對派有信心?這是很大的挑戰和考驗。標誌性問題,就是你能不能拿出一個有想像力、有說服力的辦法,回答未來的政治危機必將提出的重大難題,其中一個核心的難題,就是移民和難民問題,在中國,國內移民問題與國際移民問題高度相關,國內遷徙拿不出可行方案,很難避免出現大規模的國際難民潮。

避開移民的核心難題去談其他問題,我的判斷是,很難接地氣,很難說服人。在今天的世界,如果一個陷入險境的家庭有機會通過非法移民,讓自己的後代生活在一個有基本福利保障的法治和民主社會,他們會不在乎本地和本土未來如何建設法治和民主。過去,很多人沒有或看不到移民選擇,今天,有太多人認為自己有這個機會。這是任何設計中國未來的人不能不面對的挑戰。

同樣道理,中國未來的移民和難民問題,也是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最關心的問題,是國際社會最關心的問題。流亡的中國反對派贏得海外支持的最大挑戰,就是有沒有能力針對難題,設計可行的應變方案。中國未來的危機一旦爆發,美國既怕干預又不得不干預。怕干預,是他們有太多沉痛的教訓,如不久前的阿富汗、伊拉克,但不得不干預,是中國的政治轉型,對美國和世界的利害關係實在太大。問題是,美國與國內的變革者合作不是比海外流亡者更接地氣嗎?過去可能是這樣,但現在情況有所不同,因為國內政治話語空間已經完全被窒息了。那麼,享有思想、言論和政治自由的海外華人,能為中國變革提供靈感嗎?我相信有這個機會,也有人會努力,關鍵在於有沒有足夠的想像力。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
Tue, 12 Mar 2024 08:10:00 -0400
【洞察國情】香港12條與西藏17條的悲慘教訓 今年是《中英聯合聲明》簽署40周年,又是香港「反送中」運動五周年,也是西藏人民起義65周年。西藏和香港人民的反抗,帶出一個共同的歷史教訓,就是中共的「承諾」信不得。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ching/com-ching-03112024133745.html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ching/com-ching-03112024133745.html 粵語組製圖 編者按:香港問題從2019年正式爆發,到今天「一國兩制」被國際社會公認名存實亡,當大部份人認為, 北京對港政策的轉向是從中共總書記習近平2012年上任開始,作者程翔却提出,早於1984年草擬《中英聯合聲明》時,已預視了香港今天的結局。資深記者程翔於八十年代代表《文匯報》長駐北京,見證了中、英談判這段歷史。

今年是《中英聯合聲明》簽署40周年,又是香港「反送中」運動五周年。「反送中」運動是中共違背了《中英聯合聲明》對港人承諾的結果。無獨有偶,今年也是西藏人民起義65周年,而這次起義則是中共違背了《西藏和平解放協議》的結果。西藏和香港人民的反抗,帶出一個共同的歷史教訓,就是中共的「承諾」信不得,這是台灣以及國際社會應該引以為戒的教訓。筆者擬從自己採訪的見聞談談這個問題。

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其具體內容正式公報。當時剛剛在北京開會的曾昭科先生來找我聊天,討論這份聲明。我當時是香港《文匯報》駐北京特派員。他對我說:「您要好好研究『西藏17條』(指:《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定》提到的17條政策承諾),它同「香港12條」(按:指載入《中英聯合聲明》第三款內的12條中共對香港政策)兩者的核心內容幾乎是一模一樣的,但今天西藏如何呢?」他又說:「您做宣傳工作,要實事求是,不要宣傳過頭。」

曾昭科是中共在50年代潛入香港政府裡面而且做到很高職級的「紅色特工」(香港員警學校校長),後來身份暴露被港英遞解出境。回到大陸後,繼續參與有關香港的情報工作直到1983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被安排出任廣東省的全國人民代表。他逝世後,追悼會的規格遠遠高於他表面職務(暨南大學英文教師)所可能有的待遇,這說明他在情報工作方面曾經對中共作出巨大的貢獻。

我在《文匯報》時已經聽聞曾昭科的事蹟,但要到1983年中共舉行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時,因為採訪新一屆代表時才認識他的。他知道我是從香港來的,熟悉英語,平時採訪範圍也集中在「外事」方面(這是共產黨的慣用詞,指涉及外國政府、外商、香港政府高層、香港社會上層人士),所以很喜歡和我討論香港的政情和社情。我知道這是他的老本行和老習慣,即是說,通過談話收集情報,但我也不以為忤,因為我自問所知道的事情,並沒有甚麼情報價值,所以也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地就我所瞭解的情況向他介紹,如此我們成為好朋友。以後他每逢來北京都會找我閒聊。這種友好來往一直保持到1989天安門事件為止。

曾昭科對《中英聯合聲明》中的中國承諾沒有信心

當他突然要我好好研究「西藏17條」時,我直覺覺得他是對中共宣布的「香港12條」沒有信心,因為「西藏17條」證明是一個失敗的經驗,否則不會激起藏民在1959年起義。他把已經證明是失敗了的「西藏17條」拿來跟即將施行的「香港12條」相提並論,明顯地反映了他對「香港12條」缺乏信心。加上他提醒我「不要宣傳過頭」,我更覺得他是擔心「香港12條」會步「西藏17條」的後塵,成為一紙廢話,如果我大肆吹噓的話,將來我會很被動。他也是點到即止不肯進一步說明,所以唯有自己去找來兩份文件對照一下。

中共對西藏和對香港政策十分相似

對比之後發覺「西藏17條」和「香港12條」兩者確有相同之處,例如:

- 兩者皆強調除國防外交之外,地方享有「自治」;
- 兩者皆強調「政治、經濟、社會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
- 兩者皆強調不實行社會主義(香港有明文規定,西藏則表示任何社會改革均需得到達賴喇嘛和班禪等西藏領導人的同意)。

此三者是最主要的相同之處,其他還有很多雷同的地方,篇幅關係不詳列。

如果單從文字看,「香港12條」要比「西藏17條」寬鬆得多,如果17條失敗了,那麼較寬鬆的12條的命運又如何呢?鑒於曾昭科的提醒,為了探究香港的前途,我就對西藏問題進行了一些閱讀。坦白說,我對西藏的認識,是從香港問題引發的。而為了深入瞭解西藏問題,我曾經兩度訪問西藏,第一次是1984年跟隨外交部組織的外國駐京記者團,第二次是1986年我自己去採訪,從西藏東部的拉薩,跨越藏北無人區,跑到西部的獅泉河,行程達30多天,全面瞭解西藏的狀況。曾昭科的提醒,使我務必要尋求「西藏17條」失敗的真相。

中共沒有遵守對西藏的承諾

通過這次30多天的考察,西藏經驗最大的啟示,就是中共沒有遵守它對西藏的承諾。中共違背承諾的關鍵之處有三:

第一, 中共違背了保持西藏原政治權力系統不變的承諾。

「西藏17條」中的第四條說:「對於西藏的現行政治制度,中央不予變更。達賴喇嘛的固有地位及職權,中央亦不予變更。各級官員照常供職。第五條說:「班禪額爾德尼的固有地位及職權,應予維持。」但這些規定,很快就被違背了。

1,1951年5月才簽署「西藏17條」,中共在半年後,即1952年的1月立即在拉薩召開大會,宣布成立「中共西藏工委」,由張經武任西藏工委書記,張國華任第一副書記,譚冠三、范明為第二、第三副書記。西藏的實權全部在漢人手上。達賴喇嘛在他的回憶錄中說:「實權機構被稱為『中國共產黨西藏工作委員會』,該委員會裡沒有西藏人[1]。」

2,1956年4月中共成立了「西藏自治區籌委會」,是一個帶有政權性質的機構,它要害的地方是將達賴和班禪所管轄的政府,置於這個籌委會之下,這樣一來就是實質性地改變了達賴和班禪兩個政府的地位。

按照中共的地方組織原則,黨和政府是兩條線,但黨高於政。在少數民族地區,黨的領導是清一色由漢人擔任,政府的領導則可以有少數民族擔任。當這個原則同樣在西藏推行的時候就等於實際上推翻了「西藏17條」的規定。

第二,中共違背了不強迫改革,若改革需要與達賴、班禪等的協商後才進行的承諾。

中共先在西藏與內地省份交界處(四川西部、甘肅南部、青海南部)的藏民地區進行所謂「民主改革」,內容包括土地改革、集體化合作化,從而摧毀藏民傳統社會經濟體系;又在藏區建立基層政權組織,從而掏空達賴和班禪的群眾基礎。這些都是內地漢族地區的做法,完全違背了「西藏17條」的承諾。

除了「民主改革」的內容同內地無異外,其手段也一樣殘酷,例如劃分階級、沒收財產、組織批鬥會等等。中共的所作所為完全背離了《西藏17條》的原則。

這些措施激起藏民的反抗:1956年,甘孜、阿壩、甘南、昌都地區的藏民紛紛起來暴動。為了平息暴動,中共出動軍隊鎮壓,包括派出空軍的戰鬥機對發生暴動的藏民地區狂轟濫炸[2]。持續的暴動和鎮壓,最終導致1959年3月的「拉薩事件」,達賴喇嘛被迫出走印度。至此中共宣布《西藏17條》作廢。

「今日西藏,明日香港」

有了西藏經驗在前,就沒法對香港的前景抱樂觀的心態了,我一直擔心的,就是這句話:「今日西藏,明日香港。」

不幸的是,當年曾昭科對我的提醒,果然應驗。《中英聯合聲明》確實使香港平穩地過渡1997這個坎。可是五年之後,中共就開始干預香港了(2003年違背了《基本法》23條由香港「自行立法」的規定,強制香港立法)。湊巧的是,「西藏17條」也僅僅存活了五年。五年時間大概就是中共任何「寬大政策」的容忍限度了。

接著的事大家都清楚了。2008年中共就提出「建立第二支管治隊伍」,要分享特區政府的管治權,削弱特區的統治權。2007及2012 兩度推遲香港的普選時間表,2014年發表《白皮書》,提出對香港實行「全面管治權」,同年發表「人大8.31決議」,全面否決《基本法》賦予香港人民的普選權。當英國指出它違反《中英聯合聲明》時,中共乾脆說該聲明已經失效,成為「歷史文件」了。最後還要修改《逃犯條例》,徹底拆除兩制之間的法律防火牆,終於導致香港市民的大規模反抗運動,也毫不例外被中共授意下港警粗暴地鎮壓下去。

「西藏十七條」和「香港十二條」都是權宜之計

回顧這段歷史,對中共來說,無論是「西藏十七條」或「香港十二條」,都是權宜之計,都是為了解決一時之間無法解決的問題而作出表面上的「寬大」。中共簽署「十七條」前,西藏尚保留有自己的軍隊,如果當時中共硬攻西藏,必然會帶來大規模的殺戮,而且西藏佔有地利,藏民沒有高山反應的問題,漢人強攻不一定有利,所以權宜之計就是誘騙西藏和談。一旦實現「和平解放」,中共軍隊入駐西藏,不出五年,就開始違背自己在「十七條」裡對藏民的承諾。

香港的「十二條」何嘗不是權宜之計。當年中共提出收回香港時,超過70%的人主張維持現狀。國務院港澳辦派魯平來香港調查,亦得出連左派人士都反對收回的意見。在這種情況下強行收回而沒有安撫措施必然會導致人心惶惶資金流失,這樣就不利於中共收回一個國際金融中心。所以對中共來說,「香港十二條」就是為了保證政權的「平穩過渡」,金融中心安然無恙的唯一辦法。一旦實現了政權的「平穩回歸」,才不過五年,就開始違背自己在「十二條」裡對港人的承諾。

強世功: 協議只是用作解決問題

2014年筆者曾經當著強世功(他是香港《白皮書》起草者之一,來港宣講《白皮書》的精神)的面質疑中共為甚麼要違背《中英聯合聲明》,他答道:「任何協議都是用來解決問題的,當問題解決後,協議也就不再起作用了。」從他這番話我們可以知道中共的心態是:任何協議都是為了取得它想要的東西,一旦目的達到了,協定也就可以廢除了。

台灣及國際社會某些孜孜于與中共達成這樣那樣協議、共識、諒解的人,都應該好好吸收「西藏十七條」和「香港十二條」的教訓。

- 程翔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1] 達賴回憶錄《我的土地,我的人民》(My Land and My People)頁 133
[2] 據西藏問題專家李江琳提到,當年參加「平叛」的飛行員劉恆訓的回憶,他是巴塘寺轟炸的執行者之一。他的回憶文章《川西平叛紀實》2006-5-15發表在互聯網上,詳細記錄了中共是如何對藏區狂轟濫炸的。李又找到中共自己發表的資料4份,均證實這種狂轟濫炸的事實,見李的網站《西藏:另一種真實》內《關於理塘寺轟炸的幾份資料》,http://bloodundersnow.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4465.html

]]>
Mon, 11 Mar 2024 13:40:00 -0400
【財經拆局】廿三條「急就章」立法豎起防火牆 資訊封閉還遠嗎? 港府就23條立法突「開快車」,背後必然是受到中央指令。而由政府高調斥責《彭博》,以至在整個23條立法諮詢過程,政府都刻意不與外媒溝通,恐立法後向外國資訊平台「開刀」。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po/com-03112024084344.html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po/com-03112024084344.html 粵語組製圖 特區政府就《基本法》23條立法突然「開快車」,甚至不惜打破兩會召開期間本地「不立法」的慣例,背後必然是受到中央政府指令,惟這種急於求成、不惜破壞正常立法程序,背後反映的是最高領導人缺乏安全感,冀望盡快完成立法,以對應外部勢力干預保障自己地位。而由政府高調斥責《彭博》誤報政府考慮相關禁制,以至在整個23條立法諮詢過程,政府都刻意不與外媒溝通,恐怕立法後勢必向外國資訊平台「開刀」,包括以煽動罪名封鎖海外評論及資訊內容,屆時這些社交平台就有好大機會撤出香港,資訊封閉之路還會遠嗎?

在整個23條立法過程中,政府及建制內部一直都以6月通過為目標,但整個立法時間突然提速,據報緣於兩會期間以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為首的多位中央官員,都強調要盡快完成立法,可見盡快立法甚至要求開兩會議員要改動行程,是出於中央的要求。對於今次政府突然「開快車」,外界有不同猜測,包括是最近英美官員包括英國外相卡梅倫高調開腔反對23條立法、南海形勢衝突加劇可能爆發地緣政治衝突、甚至是美國大選不論拜登及特朗普均會以加劇對中國及香港的攻擊作準備,因此相信中央為免「夜長夢多」,讓外部勢力有時間部署阻撓立法。

但我對這種外部「威脅論」有一定保留,觀乎英美兩國的外交表態,甚至歐盟及加拿大均指已向港府發出「外交照會」就立法表達關注,但理據及程度仍與當年訂立《國安法》相若,實在看不到任何迫切性。至於說到美國大選在即,拜登及特朗普惡鬥可能加劇對中國及香港的攻擊,更是過分憂慮,人家連是否正式最後出選還未拍板,要現在或六月完成立法有任何分別嗎?恐怕真正理由加速立法是中國領導人事事缺乏安全心態,要求加強震懾確保自己地位,這正正解釋了這幾年對香港管治的高度壓迫,甚至不惜犧牲金融中心地位,也要用來化解領導人「莫名其妙」的不安意識。

煽動刑期提高至七年 「嚴刑重典」勢必加劇自我審查

今次23條立法細節內容眾多,我無意逐一細數,畢竟大部分針對所謂間碟罪及叛國叛亂罪與大部分香港人無關,但當中有部分罪行真的容易「誤踩地雷」,首選包括將殖民地年代的《煽動意圖罪》,將刑期由首次初犯的2年大增至7年,並且不設檢控期限。涵蓋人士也納入中國公民,並列明毋須證明煽惑擾亂公共秩序或暴力意圖已可提控。

相信大家都知道,《煽動意圖罪》過去三年是《國安法》訂立後,最為廣泛使用針對反對意見的刑事罪行,由於檢控門檻較《國安法》其他條例低,因此是檢控部門經常引用的法例,當中包括大眾熟悉的立場新聞案及羊村繪本案,均是「以言入罪」。相關條文早在半個世紀前訂立,當中甚至條文本來是寫明針對對象是「女皇陛下」,可見根本就是過時的法例,現在卻變本加厲加辣對付反對聲音。正如港大法律學院客座教授陳文敏表示,煽動罪過去大部分不涉暴力,形容草案的趨勢是「嚴刑重典」,提醒如果罪行定義寬闊再加刑罰,則可能導致自我審查,或令外資怕觸碰紅線。

另外一大焦點是新增多項與國家秘密相關的罪行,23條列明在不同情況下非法獲取、管有及披露國家秘密,最高可囚3至10年不等,當中所謂國家秘密採用中國政府定義,甚至涵蓋經濟及社會發展事宜,條文內容定義之空泛,已經引起商界關注及憂慮。

今次23條立法速度之快已引起各國領事感到震驚,法新社引述國際銀行經濟學家指出,23條立法最大的風險是令人「越來越不知道紅線在哪」,原因是銀行、投資者及很多公司都依賴研究、經濟數據或盡職調查報告,但這些資料可能屬於「國家機密」。香港瑞典商會則稱23條立法讓香港進入「未經測試、未知的水域」,這會對其會員進行研究或盡職調查有負面影響。

報道又引述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外交官表示,基本上23條採用了中國大陸刑法中最糟糕的部分,也採用了911事件後英語國家反恐法律中最糟糕的部分,以及採用了殖民法律中最糟糕的部分,堪稱是「世界最差」。

23條立法不與外媒溝通 高調譴責《彭博》資訊封閉之路還會遠嗎?

compic.jpg

在23條刊憲前夕,保安局將相關諮詢意見公開,卻引發一場風波,事緣在政府向立法會提交的23條公眾諮詢文件,當中列出諮詢過程中收集到的千計意見,《彭博》揀選了當中3條意見作報道,包括「建議香港禁制Facebook、YouTube等網站」、「 Telegram, Signal及部分加密通訊軟件成為犯罪分子罪惡溫牀,應禁止在香港使用」, 但實際只是部分諮詢意見內容。知道出錯後已經在極短時間內作出更正,據悉《彭博》內部指相關誤報是「無心之失」。

當然新聞機構不應發布不準確的報道,但觀乎政府傍晚高調發聲明炮轟《彭博》錯誤報道特區政府會立法禁止有關平台在港運作,甚至質疑《彭博》報道的意圖,斥責「彭博的假新聞已影響其可信性,及其在媒體界的公信力」,以至官員如律政司長林定國質疑「極有理由懷疑」屬「唯恐天下不亂者」散播危言聳聽的言論。

據報道近年特區政府與外媒關係急轉直下,以今次23條立法為例,整個諮詢過程,政府都刻意不與外媒溝通。據聞政府內部認為外媒已是「無藥可救」,寧願直接與外國商會及領事溝通。這一策略,難免令政府與外媒的敵意更深。我相信特區政府不會直接禁止或關閉任何社交媒體或通訊平台,始終這會觸發極大恐慌及外資大舉撤離,但正如前律政司司長梁愛詩指出,23條立法之後不會是備而不用,而最容易make case 就是以《煽動意圖罪》控告一些批評政府及官員的言論。

目前律政司正就禁制《願榮光歸香港》一曲提出上訴,相信23條立法後當局就大可以引用《煽動意圖罪》有足夠理據要求Google 屈服移除歌曲,但要留意的是Google 本身早已完全退出內地,那麼到底Google 會否只為一個750萬人的城市,就會進行資訊封鎖並損害自己的企業管治形象?如果最終Google 真的完全選擇退出香港,那麼市民真的可以像另一行政會議成員所講,用百度或抖音就可以滿足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的需要及資訊交流?

《華爾街日報》去年曾指出,近年來一些外國科技巨頭正一點一點地將香港的用戶拒之門外,原因正是香港用戶群並非美國科技公司的主要市場,而過去吸引外國公司將總部設於香港的資訊自由流動正在逐步流失,過去三年裡,數萬名員工離開了這座城市,部分歸因於政府對自由言論的壓制。

有法律學者以嚴刑峻法形容 23條罪行所訂罰則,包括定罪本身已不明確及含糊,不符國際人權公約的規定,而現時的擬議罰則亦不成比例地嚴,例如管有煽動罪行加至現行刑罰的三倍,是不成比例地嚴苛,會震懾香港境內外人士,為香港豎起一道更強的防火牆。或許正如前摩根士丹利亞洲主席羅奇指出,今天的香港已沒有政治迴旋空間去選擇走自己的道路。

- 顏寶剛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
Mon, 11 Mar 2024 08:46:00 -0400
【澤論四方】廿三條違反《聯合聲明》及國際人權公約 《基本法》廿三條立法的條文會破壞香港和中國經濟,中國與西方的關係會進一步惡化,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但廿三條立法刊憲的時間,不單比之前放風的下周三(13日)為早,而且立法會連周末、周日都召開法案委員會會議,如果不是出自習近平的聖旨,恐怕不大可能要求一眾親共議員犧牲周末、周日應酬玩樂的時間,留在立法會審議法案。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wong/com-wong-03082024120112.html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wong/com-wong-03082024120112.html 粵語組製圖 《基本法》廿三條立法的條文會破壞香港和中國經濟,中國與西方的關係會進一步惡化,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但廿三條立法刊憲的時間,不單比之前放風的下周三(13日)為早,而且立法會連周末、周日都召開法案委員會會議,如果不是出自習近平的聖旨,恐怕不大可能要求一眾親共議員犧牲周末、周日應酬玩樂的時間,留在立法會審議法案。

廿三條的立法草案條文,完全違反《中英聯合聲明》及兩份國際人權公約,相信這不用去討論,連隨便取消特區護照這類條文都寫出來,充滿中國共產黨一類極權國家政府的法律特色,西方完全不會接受這類法案,甚至會危害到特區護照的免簽待遇,畢竟沒幾個正常國家會接受一個隨時會被發出國任意取消的護照持有人,在未有簽證的情況下進入自己的國家。但大家要問的一個問題,已經並非《基本法》廿三條的條文有多令人髮指,而是習近平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他下一步可以做出有幾離譜的事。美國總統拜登在國情諮文中,指美國尋求與中國進行競爭,而非衝突,但如果中國要與美國衝突,美國任何時候都會贏,他這句話可非空穴來風,而是對習近平的行事作風作出評估後,對國民作出的忠告。

習近平破壞中國經濟,相信這是公認的事實,甚至因經濟不好而官迫民反,亦十分之正常,南京有公安局懷疑被民眾襲擊後發生火災,已經是一個明顯的訊號。而習近平不作出任何讓步,繼續他原有政策的話,經濟肯定會爛下去,甚至可能因經濟嚴重惡化導致社會崩潰,現時大批中國民眾試圖經墨西哥偷渡美國,已經反映有一定數目的人無法忍受這種生活。有人會選擇留低,亦有人選擇採取更激烈行動,正如襲擊南京公安局一類的事件,而共產黨內部亦可能有人反他,這不是因為追求民主自由,而是習近平這樣管下去會影響他們的財富和利益。習近平當然知道出現這種情況,因此,他現在所有政策,更加不會為了經濟服務,因為擅於經濟政策的官員,都不會站在他這一邊,他只會向更集權,更極端,甚至明知贏面不大都不惜對台海、對南海開戰,因為開戰對他集中權力有利,他只考慮到他的權位,中國的前途,甚至中國人的國際聲譽,他一點都不會在乎。

對《基本法》廿三條令外資大量流失,西方對香港採取強硬制裁,習近平也不在乎,急急通過法案的目的,是為了大舉逮捕現時《國安法》都無法處理那些反對他的人,甚至中共內部一些溫和派都不打算放過,因為對他的權力有威脅。如果中國之後不理國際社會反對,在台海、南海挑起事端,甚至觸發武力衝突,都不會令人感到奇怪,因為當國家進入戰爭狀態,那是最有利於習近平運用各類緊急權力去集權,以往鄧小平、江澤民甚至胡錦濤年代都適用,以利益為本的講道理方式,並不適用於習近平,因為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都是追求發財,而非權力集中,一人獨佔國家,但習近平的想法,卻與歷史上那些獨夫暴君相差不遠,國家有利的事,不見得對他個人有利。

因此,留在香港的人,《基本法》廿三條只不過是苦難的開始,而非苦難的結束,大家想一想上海人在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八年之間的命運,香港隨時比上海的命運更糟,現在已經到了不得不作出最後抉擇的時刻。這未計有可能爆發的台海戰爭,以往中共領導人都知道自己無力統一台灣,亦知道武力攻台的結果只會是慘輸,但走到絕路的習近平,很有可能會拿全中國國運去為自己賭一鋪。你想不想淪為他的籌碼?那是你個人必須作出的抉擇。

- 黃世澤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
Fri, 08 Mar 2024 12:01:00 -0500
【文韜政論】港共同時樓市「撤辣」及國安「加辣」的背後算計 正值人大兩會開會前後,港共政權在二月底宣布將多年來用以打壓房地產炒作的措施全部撤銷,大眾對此激進的「撤辣」行動感到咤異,「撤辣」後的第一個新樓盤銷售𣈱旺,138個單位被一掃而空,造成哄動。二手市場也略轉活絡,然而成交價往下掉,當然,有人接盤總比買賣雙方觀望要好。不少投資銀行如摩根大通及高盛卻並不看好此「撤辣」行動能促使樓價由跌轉升,估計全年仍跌至少5%。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mt/twwatch-03072024115717.html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mt/twwatch-03072024115717.html 粵語組製圖 正值人大兩會開會前後,港共政權在二月底宣布將多年來用以打壓房地產炒作的措施全部撤銷,大眾對此激進的「撤辣」行動感到咤異,「撤辣」後的第一個新樓盤銷售𣈱旺,138個單位被一掃而空,造成哄動。二手市場也略轉活絡,然而成交價往下掉,當然,有人接盤總比買賣雙方觀望要好。不少投資銀行如摩根大通及高盛卻並不看好此「撤辣」行動能促使樓價由跌轉升,估計全年仍跌至少5%。

港共官員這次釜底抽薪的做法可以說是不得不為之舉措,港府早前預估今年財政赤字高達一千多億,大家都很清楚港府的財政支出長期依靠賣地收入來支持,財政司卻於近月宣布第一季不賣地,這等於是全年確定有四分之一的賣地收入化為鳥有,也就是說原來預估的赤字有可能會增加。由「治」及「衰」有大幅惡化的趨勢,若地產商對投地興趣缺缺,全年賣地收入恐怕出現雪崩。

過去即使香港本地地產商趨於保守,港府或許還能依賴來自中國開發商的資金。然而,眾所週知,這幾年中國房地產一眾龍頭自身難保,除了恒大已被法院裁定清盤外,跟恒大欠債規模相當的碧桂園亦被債主入禀要求償債,很有可能早晚也會步恒大的後麈被清盤。近日更傳出另一龍頭萬科也可能爆雷,其公司債也暴跌,足見金融界已經將萬科等同於碧桂園看待。這幾年下來幾大巨頭陸續出事,中共卻沒有任何施加拯救的意向,反而在2023年8月25日通過國務院的所謂「14號文」新房改方案,方案責令各大城市協助中央提供價廉的保障房。

私營發展商的庫存仍有待消化的同時宣布推出政府主導的保障房,可以說是令當地房地產低迷的慘狀雪上加霜,亦等於是告訴全世界中共要讓私營發展商自生自滅,它們目前的絕境本來就是中共所預見的。當然,以高槓桿謀取巨大財富的發展商可以說是自食惡果,中共想救其實也缺乏正當性,況且面對如此龐大的負債,中共想救也很難去救。不過,中共長期依賴房地產業衝高G D P的做法,再加上地方政府過度依賴房地產,是催生房地產泡沫的罪𣁽禍首,目前已經到了無力挽回的地步。

港府撤辣只會吸引更多原來仍有能力在中國買房的投資客到香港買房亦順便走資,除非中共限制資金流往香港,否則深圳甚至廣東的房地產的價格將進一步受壓。深圳房價續跌的話,新界房價也不會有起色,並拖累其他地區,香港跟深圳的連結愈陷愈深,亦愈難翻身,這就難怪幾大本地發展商放棄去為坐擁的新界東北土地補地價並進行開發。

撤辣政策的宣布時間正好是在代表習總書記的夏寶龍「巡撫大人」到港視察的期間,大家應該不禁會猜想這次撤辣一定已經得到北京的首肯。與此同時也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的公眾諮詢期間,北京同意甚至指示港府釜底抽薪的做法,告訴港人只要乖乖配合代表國安加辣的第二十三條立法就有可能有好日子。中共首肯港府以房地產「撤辣」大禮來討好本土地產商,希望作為他們不反對甚至支持的條件,港共相信這些地產大佬不致於會那麼不識相,對第二十三條意見多多。

當年真正令港府撤回二十三條立法的不只是幾十萬上街怒吼的港人,更是當時仍對香港經濟舉足輕重的本地地產商。可惜時不我予,新世界甚至被認定有可能爆雷。大佬們的影響力已一落千丈,如今即使對二十三條有意見,也只好啞忍了事。不過,大佬們都心知肚明,港人信心在二十三條立法後就永遠不能再挽回了,出走潮會持續,外資更會對香港死心。看來負債漸增的本地地產商只能趁未來大半年可能出現的成交小陽春趕快散貨,以減債及降低風險。

- 梁文韜 (台灣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
Thu, 07 Mar 2024 11:57:00 -0500
【杜耀明評論】債台築起「由治及興」 財政危機可以不理 特區財政司長陳茂波上週發表財政預算案(2024/25年度),為香港勾劃「由治入興」的錦繡前程,他預見香港未來五年經濟持續增長,而政府財政將轉虧為盈,美好日子就在前面。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tym/com-03072024080038.html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tym/com-03072024080038.html 粵語組製圖 特區財政司長陳茂波上週發表財政預算案(2024/25年度),為香港勾劃「由治入興」的錦繡前程,他預見香港未來五年經濟持續增長,而政府財政將轉虧為盈,美好日子就在前面。

不過陳茂波的估算,好得難以置信。他預測2024年生產總值增加2.5%至3.5%,隨後四年每年增加3.2%。更利害是,同期間政府收入增加接近60%,即使扣除每年大約2%的通貨膨脹,每年增幅亦接近10%。更具體說,經常帳目收入,包括直接間接稅(如薪俸稅、利得稅)、投資收入等等,五年間增加42.5%,如資本帳目收入主要是賣地,亦會大增接近四倍。

問題是,五年後稅收增加42.5%,個人收入和公司盈利必定每年增幅都不俗,但未見特區當局解釋,究竟有何新政策出爐,足以推動收入可以持續高幅增長的經濟發展呢?再者,如個人及企業入息每年增加8%左右,定必有助推高私人消費及投資,經濟增長又怎會只有3%左右而已?

令人側目是,賣地收入估計會大躍進,五年後將增加七倍左右,但特區當局除了地攤經濟、金融峰會和放煙花,還有甚麼秘訣,足可扭轉股市樓市的劣勢呢?賣地收入增加至七倍,佔資本帳收入九成,是否意味香港未來依舊倚靠地產復甦經濟,而由地產主導的經濟仍可高速發展?

同樣莫名其妙是,特區當局未來五年均會發行債券,總值達到6200億港元,連同過去政府欠債達到8000億元左近。到了2028至2029年度,特區當局的還債開支高達1078億港元,但扣除這筆龐大開支後,政府仍有652億元盈餘,原來秘訣在於還債的同時繼續借債950億元,否則財政赤字應該超過300億元。根據陳茂波樂觀估計,通過年年舉債,五年後香港財政儲備仍然有8300億港元,但扣除欠債數目,即使不計利息,也只剩下300億元左右,不夠支付特區十三日的公共開支。

今次財政預算案的最大意義,不在於宣示政府以債台高築達至「由治及興」,而在於反映當局對財政危機無計可施,只能寄望於復甦地產業以穩住經濟局面,通過大量借債來支付無法壓縮的開支。不過,借債不能解決只能製造財政危機,因為即使按照當局的如意算盤,財政儲備將長期處於清零的邊緣,稍有差池的話,更走向資不抵債,到時信譽評級下降,舉債的利息加重之餘,也給外國勢力可乘之機,通過放債干預香港,不知保安局長有何看法?

正本清源,當局必須認清財政危機的原因,再採取相應行動。記得23年前,香港回歸中國四年,有三年出現財政赤字,特區政府成立專案小組,探討財政危機的來源及補救辦法。小組提交的報告書指出,經濟周期無疑加深政府入不敷出的問題,但更重要是發掘是那些經濟及社會因素,導致時移世易,令某些收入項目大不如前也無法挽救,同時某些服務和開支也難以減少,甚至會逐步增加,結果令財政赤字揮之不去。

於此暫且不討論政府收支項目的具體問題及關鍵因素,單從該小組提出的幾點思考,就知道今次財政預算案交了一份白卷。第一點指出,政府開支的增幅老是比生產總值的為高,而難以糾正,因為經濟產值可升可降,但政府開支如人工及退休金,以至醫療、教育、社會服務等等經常開支,一般只升不降,或者易升難降。經濟低迷時,反周期的援助措施更在所難免,因此應設有限期,經濟有所改善,便須立即加強控制開支。

其次是人口老化問題,不論老年人數,以至每名勞動人口需要撫養的人數均增加,令更多人需要政府協助,社會服務及保障開支不斷增加。眼下香港,反修例運動過後,四年來移民各地者以十萬計,進一步加劇人口老化,政府從外地輸入人口,根本無助於紓緩老人照顧和公共開支的問題。

最後是中港融合對政府財政的不良影響。該小組認為,隨着兩地經濟關係更形緊密,通關更為方便,到大陸做生意或打工者增加,本港納稅人口則減少。同時,在兩地置業和租用物業的分別縮窄,物業價格的差距亦不斷拉近,令本港物業價格有下行壓力,削弱物業相關的稅收。

轉眼23年,中港進一步融合,香港成為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一部份,兩地往還無礙,不但做生意和工作,香港人餘暇活動也到大灣區消遣,對香港經濟及稅收的影響更是不言而喻。不過,財政預算案對這些問題就如一張白卷,不用考量,也無須對策,一於「借錢就收入」,相信是繼《1984》的警世名言「戰爭是和平、自由是勞役、無知是力量」之後,又一傳世金句。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
Thu, 07 Mar 2024 08:05:00 -0500
【未普評論】在習近平體制下,沒有人是安全的 在現在的中國,幾乎沒有一個人覺得自己是安全的。做官不安全,經商不安全,說話不安全,寫作不安全,炒股不安全,聚餐不安全,講課不安全等,成為一種普遍存在的感受。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wp/com-03062024080507.html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wp/com-03062024080507.html 粵語組製圖 在現在的中國,幾乎沒有一個人覺得自己是安全的。做官不安全,經商不安全,說話不安全,寫作不安全,炒股不安全,聚餐不安全,講課不安全等,成為一種普遍存在的感受。

在中國官僚體制中,不安全感的存在,和反腐高度關聯。習近平的「反腐永遠在路上」和前幾年他搞的官員財產內部登記,嚇壞了大大小小的官員們。他們在提心吊膽中度日如年,不知道習近平的反腐利劍何時會落在他們頭上。他們不敢批評習近平,因為習的人馬會當面威脅他們,必須停止批評,否則就要對他們進行腐敗調查。中共過去有個傳統,即幹部可以寫信給最高領導人,提出建議甚至批評。但是習近平上任後不久,這個傳統似乎消失了。2017年,劉亞洲寫信給習近平,建議調整新疆政策,停止關押維吾爾少數族裔民眾(蔡霞,「習近平的弱點」,《外交事務》2022年9月6日)。他先是被警告不得再妄議習近平的政策,然後以嚴重貪腐罪被判了死緩。

就連習近平的親信,那些習親手提拔和重用的人,如蔡奇、李強、王滬寧等,也都有可能感到不安全。李強被稱之為是在習近平面前說得上話的心腹,但人們普遍認為,習不會無保留地信任他。最近中國兩會正在召開,人大會議剛一開始就宣布,今後幾年都不會召開國務院總理主持的新聞發布會了。本想借機為自己立威的李強,心裡肯定不受用。此外,習似乎在用丁薛祥和何立峰甚至蔡奇去牽制他,李強能有安全感嗎?王滬寧是另一個例子,作為三朝得寵的國師,在國內被嫉妒,在海外被抨擊,有朝一日,習不用他了,甚至把他當作替罪羊拋出去,絕非不可能!

這種不安全感也波及到紅二代。幾年前,習近平重判任志強18年,只因任批評他是「一位剝光了衣服也要堅持當皇帝的小醜。」習如此重判任志強,說明他非常忌憚紅二代,擔心他們有樣學樣。自習執政以來,絕大多數紅二代被他排除在最高決策層之外,不被重用。但張又俠是個罕見的例外。習的父親和張的父親有深厚的戰友情誼,然而這種情誼能一直保護張又俠嗎?我看很難。習近平以達到目的即「過河拆橋」而聞名,當年,曾慶紅和王岐山都有過類似的被「過河拆橋」的經歷。前一陣子,習近平下令倒查2017年之前的軍中腐敗,那時正是張又俠任職。所以,如果張又俠哪天突然失寵被處理,我們不必大驚小怪。

不安全感還從精英階層向中下層擴散。他們當中有許多人表現出不滿和失望,但他們能使用的辦法就是消極抵抗,躺平或者不作為。2021年底,中共中央紀委公布,當年1至10月,共查處「貫徹落實習近平和中央重要指示精神不力」案件24.7萬件,其中包括許多幹部請病假,或找借口拖延反腐行動等等。尤其令習近平不安的是,精英們的不滿情緒正在向公眾蔓延。

非常有趣的是,在所有感到不安全者中,習近平恐怕最缺乏安全感。這反映在他的講話中和所謂的習近平思想中。他總是談安全,強調安全。習近平如此強調「安全」,也是因為他感覺很不安全。習近平的不安全感來自幾個方面:對中國崛起圍追堵截的國際環境,特別是來自美國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的高度擠壓和深度脫鉤;二是來自黨內前朝元老的不滿、被拉下馬的腐敗官員的憎恨和紅二代的批評,及普通老百姓對他倒行逆施的反對,三是黨內同僚對他這個核心的某種挑戰。

習為了自己的執政安全,把整個中國攪得雞飛狗跳。在習執政期間,中國人可能再也感受不到應有的安全了。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
Wed, 06 Mar 2024 08:10:00 -0500
【梁京評論】習近平如何面對失敗? 今年兩會看點是觀察習近平如何面對失敗。習近平的人生遭遇過不少個人的失敗和羞辱,但他與斯大林、毛澤東這樣的獨裁者不同,在獲得大位之前,習近平沒有具體領導過真正能幹的團隊,做成幾件具有高度挑戰性的大事。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lj/com-03052024082955.html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lj/com-03052024082955.html 粵語組製圖 今年北京兩會最重要的看點,其實是觀察習近平如何面對失敗。習近平的人生遭遇過不少個人的失敗和羞辱,但他與斯大林、毛澤東這樣的獨裁者不同,在獲得大位之前,習近平沒有具體領導過真正能幹的團隊,做成幾件具有高度挑戰性的大事。也就是說,作為一個領導者的習近平,其實並沒有太多遭遇事業失敗的經驗。這對整個中國危機未來的發展,可能有非常重大的影響。

即使如斯大林那樣的強人,在遭遇希特勒慘重打擊的戰爭頭幾天,也一度不知所措,但是,當斯大林發現他的團隊依然忠誠,立即就振作起來,擔負起領導戰爭的重任。儘管斯大林對蘇聯當時戰局的不利負有極大的個人責任,但人民還是給予斯大林巨大支持和信任。斯大林為甚麼能做到?習近平有可能像斯大林那樣面對自己的失敗嗎?

毛澤東最大的失敗就是大躍進導致飢荒,餓死幾千萬人。1962的七千人大會,原來並沒有想開成一個說真話的大會,但毛澤東非常敏銳,很快就決定讓大家「白天出氣、晚上看戲」。這個大會為中共迅速走出經濟困境起了相當積極的作用。習近平有可能像毛澤東那樣面對失敗嗎?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習近平完全不能接受自己的失敗,這是非常危險的。這不僅對他自己不利,對整個中國和世界的大局也非常不利。因為中國經濟下滑如果完全失控,將極大地增加全球動亂的風險。那麼,一定要習近平做檢討才算是能夠面對失敗嗎?當然不是。關鍵是要看,習近平能不能像斯大林找到朱可夫那樣,找到一個能夠把危局穩住的人,或者,像毛澤東那樣,一方面向自己的對手做妥協,同時又准備好像華國鋒、紀登奎這樣能幹的人,隨時能把大盤接下來。

如果習近平不能做到上面兩條,是否就完全沒有選擇了呢?能夠想像到的,就是外交大轉向。慈禧靠這一條延續了自己的政治壽命,毛澤東靠聯手美國,改善了中國的地緣政治態勢。但習近平的麻煩在於,他在外交方面讓步的空間比慈禧和毛澤東更加受限,操作難度也很高。最大的問題,已經有人指出,那就是習近平完全失去了信用。

那麼,習近平非要面對自己的失敗嗎?他不可以選擇迴避自己的失敗嗎?不幸的是,在今日中國,習近平確實有這樣選擇的空間。兩會前令許多人驚訝的一條消息,就是習近平取消了北京的一個重要傳統,那就是兩會結束時一年一度的總理記者招待會。有人解讀這個決定是要羞辱李強,但我認為習近平的這個決定更有深意,那就是拒絕面對自己的失敗。

這個決策,既反映了習近平的性格,也表達了習近平的判斷:別看我治國失敗,你們誰都拿我沒辦法。對習近平的這個態度,會有人認為不是壞事。問題是,習近平的這種破罐子破摔的態度,對中國和世界意味著甚麼?我希望世界不會無視習近平「我將無我」可能帶來的巨大災難,我更希望看到,習近平終能認識到他其實還有機會一退而利己利天下,而不是唯有「寧我負天下」這條死路。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
Tue, 05 Mar 2024 08:30:00 -0500
【港呢D】觀音又開庫,最多借十億 「觀音開庫」,一心向觀音大士借番三、四億,周轉下的善男信女,都動身去到港九各環頭的觀音廟,天后宮,誠心拜祭,經濟唔好,官府都要發行債券,度番千零億,以解燃眉之急。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carol/com-carol-03042024124004.html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carol/com-carol-03042024124004.html 粵語組製圖 香港地俗語有云:有借有還,上等人也。

3月6日,農曆驚蟄翌日,又到一年一度的「觀音開庫」。一心向觀音大士借番三、四億,周轉下的善男信女,都動身去到港九各環頭的觀音廟,天后宮,誠心拜祭,望觀音在此時此地,灑下楊枝甘露,潤澤萬民。

IMG-20240304-WA0000.jpg

經濟唔好,官府都要發行債券,度番千零億,以解燃眉之急。至於對蒼生無望的大眾,也只好求諸於神明。正所謂,望政府開庫,不如趁今日觀音開庫,來得實際,至少全年都有一個期望。當然,大家都知道這只是祈求財運亨通的傳統民間祭祠活動,並非甚麼真金白銀的交易,望天打卦的迷信而已。

IMG-20240304-WA0002.jpg

呢個名符其實的「地下錢莊」,渉及的金額,遠比官府的區區一千幾百億還要龐大。最低借款額,據說由三千萬元開始,而紅磡差館里的觀音廟,貸款額聽講最高可達十億元。因此,這裡成為一年一度觀音開庫的熱門地點。疫情前,每到這一天,來借庫的信眾,排長龍至附近的球場。媒體都會報道下這個八卦新聞,地下的金融盛會。

今年經濟不景,官府帶頭舉債,民間未知是否有樣學樣。况且問觀音大士借錢,無需壓力測試,只要帶備祭品,在觀音衣寶上,寫上借庫日期,自己名字,出生日期及住址,想借的銀碼,然後誠心向上天祈請便可。

IMG-20240304-WA0001.jpg

雖說是迷信的民間習俗,觀音開庫的借貸規矩,頗有西方社會的Honour system境界,誠信至上。雖無壓力測試,但規定借貸人在借庫時,不要只是關心個人利益,還要有助人為樂的善心;更重要的是在祈願時,切勿存有貪婪之心,不應祈求任何違法或不道德的事情。

這個「地下錢莊」的興起,據講有數百年歷史。由明末清初開始,廣東的南番順及港澳,向觀音借庫經已盛行。開庫當日,民眾去到就近有觀音大士坐鎮的廟宇祈求。時至今日,一般的借貸金額,都是以億元計,而二億八千萬最為普遍。

在現世,去問銀行借錢時,都要穿著得體,比對方多些信心,但向觀音借庫,有指示謂,避免穿華麗衣服及佩戴金銀首飾。上廟前,最好以碌柚葉洗身,換上乾淨衣服。前後一天,都要食齋,不殺生,淨化心靈云云。

IMG-20240304-WA0003.jpg

傳說中,普渡眾生的觀音,在成為大士之前,遍歷人間種種,作為修行。上天派五百羅漢化身和尚,向觀音求食,測試觀音的慈悲境界。觀音見眾僧求食,馬上打開庫門,向他們分發齋菜。自此,便有了觀音開庫這回事。

疫情期間,開始設立網上借庫活動,透過互聯網絡,都可以向觀音大士度水應急。咁,係唔係要上載埋嗰個PayMe 嘅App呢。

講到底,政府也好,民眾也好,想要經濟好轉,借貸渡日,望天打卦,始終都唔係辦法,還是要腳踏實地,自求多福。

IMG-20240304-WA0004.jpg

- 黎加路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
Mon, 04 Mar 2024 12:40:00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