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锺乐伟书评】 暂译:《民主化的形成:韩国的民主与政治代表制》 (The Making of Minjung: Democracy and the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 in South Korea)


2016.06.03
book-cover.jpg 【锺乐伟书评】 暂译:《民主化的形成:韩国的民主与政治代表制》 (The Making of Minjung: Democracy and the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 in South Korea)

近年随著韩国流行文化热潮直卷全球后,韩剧、K-Pop、电影等等韩流产品已成为世界各地民众,认识与了解韩国这个拥有5000万人口国家的素材。正因韩流的带动,现在,除了文化以外,韩国国内最扣人心弦与激动人心的政治与社会变革,也成了一个研究上的新「绿洲」。不少学者也认为,今天韩国于世界经济与文化舞台上建立的成就,与当年独裁政府的政策与政治文化有莫大关系。

最近阅读了由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韩国学者李南熙的著作《The Making of Minjung: Democracy and the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 in South Korea》,重新认识韩国于60至80年代间民主运动中,民众是凭什么政治与民族信念推动民主发展,还有当时主理运动的民运份子,又是如何动员与鼓动大众参加运动,都是此书的研究方向,并尝试于历史中找到答案。

李南熙这本著片主要分为三大部份,第一部份是以韩国人的历史主体性为主轴,剖释韩国人是如何坚持,要以摆脱民族的伤痛宿命来推动民主化。其次,第二部份里,作者以探讨韩国民主化的过程中,民众是如何建立一个接一个反抗独裁的空间场所,来聚合对抗政府的力量。最后第三部份,作者以引入韩国所谓的「民众」概念,来探讨韩国民主化的论述中,知识份子与大众两者间的相互引领支持的关系。

其实,贯穿全书最重要的是字眼 —「民众」,原来于韩国社会一直拥有特别意思。它是除了是象征著平民与百姓,更重要的是表示受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打压下,大众反抗力量的彰显。因而,「民众」这个词汇,尤其在反建制独裁的韩国环境下,都是与民主运动结连上关系。

李南熙所想,读者思考的最大问题,是韩国近代历史中,因为欠缺主体性人民身份认同,结果造成了「民众」的历史宿命感。在韩国历史中,多以悲情来涵概这个国家在近100年的历史,因为他们曾经历过30多年的日本殖民地历史,后来二战结束后,以为可以一尝独立统一的滋味,但却因一场冷战把他们的国家一分为二,更以一场时达三年的韩战,把一条「38条」置在朝鲜半岛上永久化。然而,每一次的改变,都不是发自韩国人内心所想所愿,全都是受外来力量左右,如中国、日本、美国与苏联等列国争霸下的无奈事实。结果,这样,便塑造了韩国人悲观与不由自主的历史观。

其次,是民众一种以摆脱宿命,以「平民」为本位的与政权对抗的身份价值。自60年代开始,为著要捍卫国土安全不再受外敌入侵、为著要把国家经济尽快地追上西方列强的发展列车,朴正熙的独裁统治一方面改造了韩国社会,但同时也孕育了一股强大的反极权力量,以争取自由、民主、包容北韩、反美、支持劳工与基层为核心的「民众」价值。凭著这些身份认同,韩国民众经历多次被政府强暴镇压示威,也未有退让,结果,就是这种「民众」价值,为他们建立了一个民主政府。

(锺乐伟为香港中文大学助理讲师)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