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忌书评】 《中国为何反日?中日对立五百年的深层结构》


2017.09.08
book-review-antijap.jpg 冈本隆司 著 《中国为何反日?中日对立五百年的深层结构》

《中国为何反日?中日对立五百年的深层结构》,是一本日本人冈本隆司所写的书籍,试从日本人的角度,分析中国与日本的历史,去尝试寻找为何中国民族主义几乎必然反日的源头;本书成书不少编章,来自2005年前的江泽民时代,以至日文版2011年左右的时空,对近年中国由民族主义转化成军国主义,如南海造岛等都未有论及,因此也没有把这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而是从更早时期甚至十七、十八世纪的清国与日本国的共同与差异,去找寻答案,如华人甚少考虑的经济因素等,这是本书的特色。

作者甚至对「中国」的形成论及明国的实物主义,以至清国的承包财政制度,去比较日本与中国在资本以至社会流动性的差异;作为两者比较的背景;然后就从西方对华以至日本的冲击,来比较两国差异愈来愈大的理由;第七章以大清的「开港」去对比日本的「锁国」,很容易可能会得出和后来史实完全相反的结论,即清国理应先开放改革,而日本则应继续锁国下去,但清国却在作者论及政治与社会游离的「软结构」下,继续拒绝进一步的改革,而日本却因为美国黑船来航的冲击,开始在结构上彻底改革,作者论证说对西方的反应的差异,造成了中日对立的根源,而后来为争夺霸权的对立,更形成了中日两国对立的过程。

诚然冈本隆司对两国的比较,由历史、结构、经济以至文化的比较,都非常有参考价值;然而也许冈本隆司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即西方除了「新清史」开始争论的,即究竟「清国」是否只是今日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国问题;更严重的问题,「汉文明」文化的传承未断,但明显汉人的民族国家,却早于1644年清兵入关后,早已在当时地球未有民族主义的情况下,无从建构;当时的汉人,士大夫或者因为做官而向清皇室效忠而要忠君,但汉人却从未自觉是国家的主人,而清国更绝非一个「中国」的民族国家;在大清之下,各族关系疏离,当时「中国」只是一个地理名词,或清国的概称,和后来辛亥革命后所建构中华民国,即「五族共和」的「中国」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士大夫的忠君思想,根本不是民族主义下的爱国思想,两者有相同之处,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清国的旧式帝国军队,如非如对付太平天国为号召,以保护家乡成立的「团练」,或者一些军官的「私兵」,遇上各国的民族主义下的军队相较,几乎完全没有战斗意志,这就是为何日本经历维新后,可以完全击败清军的真正理由。亦种下后来「中国」以反日作为号召,去鼓动中国的民族主义,去组成一个「民族国家」,去对抗日本的理由。

晚清的革命派,初以「驱逐鞑虏」,以建构汉人的民族国家以自居,所以当期时不少革命志士,不但留学日本,甚至争取当时的日本政治人物,资助推动汉人国家的革命,去联日抗清;然而革命后袁世凯等的叛变,令满洲人的政权一夜瓦解,以至全国屠杀满洲人,馀下纷纷改汉姓假扮汉人避祸,由「驱逐鞑虏」变成「五族共和」的同时,在民族主义下汉人则要继续满洲人的帝国,置其他族与掌握之下,以至「收复」所有汉族的领土(如台湾),亦因此即和日本的民族主义扩张政策,造成了严重的冲突。而这些部份,如不能把满洲人的中国,与汉人中国分开,假装「中华民族」是「自古以来」所有的概念,则必然把两者混淆,而在比较中失真了。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