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香港明日台湾 借鉴回归台民说不


2017.06.27
Project_TW620a.jpg 今日香港明日台湾 借鉴回归台民说不(粤语部制图)
Photo: RFA

今日香港明日台湾 借鉴回归台民说不

回归后北京对香港推行一国两制,有评论认为对台湾有示范作用。走过20年,香港近年在浓烈的政治气氛下,社会撕裂、民怨累积。台湾也在这几年间出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台湾人怎样看一国两制同香港的变化呢?(听听文宇晴的报道)

结束156年殖民地时代的香港,于1997年7月1日正式回归中国大陆。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之下,香港曾经历过沙士疫症爆发、金融风暴、政改争议、人大释法,甚至是轰动国际的“雨伞运动”。特别是在“雨伞运动”后,社会撕裂严重、民怨累积。政治、民生、经济、健康、言论等方面,的确面对了不少挑战。

原本是香港人,在80年代到台湾读书,毕业后决定落地生根的吴小姐认为,香港这种严重的社会撕裂,源于一国两制的变型。

吴小姐:说到香港本地人,我觉得他们接受了一个很大文化差异的转变,香港人现在的生活、经济等比较依赖大陆。因为香港毕竟政治等各方面,已经不在香港人手里,所以自主性是比较弱的。

吴小姐慨叹,香港的本土文化不断流失,此情此景令人无奈。远在台湾生活的她,看到近年来港人一次又一次上街的抗争,也感到十分唏嘘。

吴小姐:说不出那种感觉,我觉得是无奈,很想去做点事情,可是政治环境或是身处的一种变迁,都要迫于接受。不谈我是香港人这方面,单是台湾人看香港人,直接来说是有点怜悯本土香港人的处境,但是又好欣赏他们那种意志力,

80后台湾新锐小说家陈又津,自小脑海中的香港印象,主要都是在电视或电影里。直到开始写作后,她多了机会来香港与读者接触,也多了机会了解香港最真实的一面。

她对本台表示,自从香港回归以来,大陆和香港的交流相对台湾来说可能更频繁,香港在文化上的确有很大的转变。陈又津说,过去香港的作品不少都含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但是近年来她看到的作品题材,很多都是注重本土意识。最让她感到改变大的是在语言方面。

陈又津:我觉得比较明显的是语言这方面,五年前我去香港领青年文学奖的时候,在铜锣湾随便找个人问路,那个时候他们听到普通话是不太会回应的,可能听不懂或是其他原因。但是现在的话,我前几个月来香港,香港市民对普通话的接受力比较高,知道我在讲甚么。

陈又津的作品节奏轻快,小说《少女忽必烈》更成爲《印刻文学生活志》历来最年轻的封面人物。她告诉记者,她的写作灵感不少都是来自生活,题材可以是天马行空,也可以是很写实,完全可以不受限制地发挥。

她说,有时候因为现实生活,一些作家会特别找一些读者喜欢的题材,或是为了作品能拍成电视剧或电影,都会进行一些内容的取舍。尽管有某些方面的限制,但基本上这些限制对台湾的文学创作影响不大,市面上的各类型作品依旧百花齐放。

直至2015年香港发生的“铜锣湾书店事件”,的确给陈又津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陈又津:台湾目前状况还好,大家都照样在写作,但是在编剧方面比较烦恼,“这个东西中国会不会投资?要不要拍?”。发生了香港铜锣湾书店这件事情,是影响蛮大的,就是到底能否继续自由地阅读?还有媒体还会否自由独立这些方面。

香港回归20年了,曾出现了司法制度和言论自由等方面的冲击。在这20年里面,台湾也经历了多轮的政党交替。

2014年4月,发生在台湾“太阳花学运”时流传著“今日香港,明日台湾”的说法,其主要涵意是香港在回归后,虽然大陆开放自由行以及各方面的帮助,振兴了香港的经济,可是同时却增加了香港对大陆的依赖。

因此,当时在“太阳花学运”爆发后,参与学运的台湾人就担心,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服贸协议,可能会令台湾带来的“中国大陆化”的负面效应,包括台湾多年来的独立自由,也将一一被击破。

太阳花学运领袖林飞帆向记者反映,当初中央政府承诺香港的高度自治、港人自港,在回归不久就变了型。尽管香港民间的不满在雨伞运动时爆发出来,可是最终也因为清场而落幕。但是他相信,香港公民社会的民主路只是刚刚开始不久,会继续聚集能量。

林飞帆:从香港回归到现在,原本中共政府所承诺的50年不变,现在看起来所有的政治都往另一个方向去。就是原本承诺的完全没有达到,也没有真正去履行,或是实践这样的一个目标,所以整个香港的局势只会越来越差。我观察到香港的状况是香港公民社会,从过去几年来越来越强韧,但当然还在不断聚集能量,对一般香港公民做政治启蒙。

台湾“太阳花学运”结束已经3年时间,但是“今日香港,明日台湾”的说法却仍然流传著。不过林飞帆却有了新的阐释。

林飞帆:今天香港人争取民主自由的过程受到很大程度的阻碍,或是被中共作出很大程度的打压。对于“今日香港,明日台湾”这种说法其实有一点反醒,我们之后又作出一个纠正,我们认为是“今日香港,今日台湾”。这样说是因为要把香港和台湾的整个政治状况,必须放在一个大的地缘政治框架下理解。未来国际社会的民主发展会遇到怎么样的困难和挑战,其实香港和台湾是个很重要的指标。

有部分的台湾人认为,大陆在香港落实一国两制,就是希望借镜香港经验移植到台湾,最终谋求两岸统一,因而一直反对。但也有台湾人觉得香港仍然是中国最耀眼的明珠,加强与大陆的交流只是利多于弊。

曾经是艺人的台湾牧师许荣彰,经常往来香港、大陆、台湾三地布道。他表示,香港过去有“购物天堂”、“东方之珠”的美誉,旅游业是香港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自从香港爆发非典型肺炎(SARS)后,香港经济衰退,百业萧条,中央为协助香港复原,开放自由行,不过随后因两地文化差异引发了不少磨擦。

他对记者说,近几年来香港因为政制问题引起很多纷争,以致让经济一直走下波。他形容,现在香港这颗“东方之珠” 黯淡无光。

许荣彰:香港现在感觉是蒙了一层灰,看不到香港东方之珠的亮,好像看不到,怎么办呢?我也是观光客,我来香港观光快30年了,从我8岁就来观光了,贡献了不少经济。所以经济的发展很重,香港要怎样地保持下去,就是要透过观光。

许荣彰批评,社会进步的首要条件是搞好经济,若不从民生出发,继续永无止境地争拗,只会拖累香港的发展。

许荣彰:不管我们的分歧如何,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坚持,就是我们要让中港台,两岸三地和谐地发展。如果有人打著一种媒体的影响力,或是用他自己的想法来做分化,我相信香港人、大陆的同胞、台湾2300万人当中,大多数眼睛都是雪亮的,不会被这些人来影响。

7月1日便是香港回归20周年的日子。许荣彰认为,香港的独特性不会因回归后而逐渐改变,相反仍然是大陆各大城市,甚至是台湾学习的榜样。他相信,香港这颗“东方之珠”,会有再发光芒的一天。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