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删除鲁迅文章 反映遏制批判声音


2013.09.06

 

大陆新学年初中一的中文教科书删掉了鲁迅的散文《风筝》和御用文人郭沫若的两首诗,海外有评论就指,删文章没有大不了,鲁迅与郭沫若是被中共捧红的文人,但当局如以删文的方式压抑社会孕育的批判声音,倒是弄巧成拙。(何山报道)

大陆新学年初中一年级的语文科本,30篇范文,有9篇被更换。鲁迅《风筝》不见了,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和《静夜》也被删除;换入的有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魏巍的《我的老师》,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马及时的《王几何》,贾平凹的《风雨》等。

国内舆论对语文科本“教改”议论纷纷,记者访问海外独立中文作家笔会,秘书长张裕就说,他个人觉得鲁迅的文章,文字不错,但课文换了其他,问题并不大。

张裕说: “过去共产党的教育,把鲁迅说成差不多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年纪大了,了解的东西多了,很多都是毛泽东的话把他夸的;我是一直认为,要是把鲁迅的东西删完,我反而觉得很好,没有甚么反感。”

鲁迅以文风犀利,批判、敢说真话见称;当下,中国杰出的文人众多,首个诺贝尔奖文学奖得主高行健旅居法国,不过高行健的文章,未见有所收录在大陆中文的教科书。身为高行健好友的张裕就说,初一语文课本教改,他倒是担心当局背后的考虑。

张裕说: “当然从政治上来说,现在有一种看法我也赞成,鲁迅的东西批判性比较多,因为是批判的,那拿掉就有问题了,好像学生就学不到。其实郭沫若早期也有一些判性的东西。”

国内的维权人士胡军就说,课文教改能够成为公众的焦点,倒是说明公众对压制批判的声音,是比较重视。“其实鲁迅的文章对现代的时政,不去提也引不起人们的关注,这一提反而加深公众对中共打压舆论的关注。本身不应该做的事去做了,只能说他的智商是有问题。”

在大陆,语文教材由中央统一决定,各地大都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本。教材中央一言堂,也与当下教育讲求多元,贴近生活脱节。

国内的报导就指,教材淘汰一些相对年代久远的文章,是随住社会发展。编者出于种种考虑,增加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的文章。被更换掉的文章不是说不好,也是考虑到当今学生的文学功底相对比较薄弱。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