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貨客問題惡化香港稱要檢視自由行政策


2015.02.17

香港多個地區近期都出現反水貨客及大陸遊客的示威,引發暴力衝突,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指出,政府是時候檢視自由行政策,希望開拓更多不太接近民居的購物點;既方便旅客,亦對居民生活不會帶來不便。不過,有關注團體認為,應該從香港的承受力來處理,限制內地入境人次。(戴維森報道)

譚志源周二(17日)出席一個區議會會議後,被問到近日反內地遊客示威事件時,以“離譜”來形容抗議行動,認為不應該採取衝擊店舖的方式。他說,香港作為自由、文明及多元包容的國際大都會,市民應有足夠的胸襟接受各地遊客,對內地遊客亦不能採敵視態度。

譚志源說:我亦理解到,香港很多居民對他們日常生活可能帶來很多不便,特別是商場或街道較擁擠,亦有時帶來不便、甚至他們認為是滋擾。特區政府一直都有審時度勢,正如所有安排,我相信自由行是時候作一個檢視,看一下有甚麼地方可以稍為紓緩現在香港比較擠逼的情況。

譚志源指出,可以從地區及旅遊兩個層面去紓緩情況。

譚志源說:我們已透過民政事務局方面,希望在地區層面,看看有否紓緩工作可以做;第二,在旅遊方面希望開拓更多旅遊景點。相關的是,希望可以再多些購物點,而這些購物點未必是太接近民居的中心地帶。

另外,地政總署收回屯門一幢工業大廈的兩個單位,指涉嫌將單位改作零售店進行水貨活動,並非用作工業或貨倉用途,違反相關地契條款;署方2月初曾向單位業主先後發出兩次警告,要求業主在限期內糾正,但業主沒跟從,所以地政總署以地主身分,根據相關條例啟動收回違契單位。

“上水水貨監察組”召集人、民主黨總幹事林卓廷接受本台訪問時說,收回違契單位對付水貨問題是治標不治本,必須要考慮香港的承受力,從旅客人數的根本問題著手。

林卓廷說:很簡單一個道理,他(水貨商)這個舖給封(收回)了,可以在別處再開,始終需求那麼大,變成這問題無日無之。針對根本問題,就要令到現時旅客數目太多的問題,先行削減;就是要限每年來香港的次數,不能如現在般無限次來港,亦要(規定)每日來香港不能多於一次,兩個門檻。

對於以示威來表達對水貨客或者太多大陸遊客的不滿,林卓廷表示,雖然可以表達憤慨,但他希望市民克制,不要採取過激和暴力行為。

香港有線電視,周二曾到屯門工業大廈兩個被政府收回的單位採訪,其中一間12樓的公司,門外寫著“售賣港貨”,應門的人拒絕受訪;19樓另一間公司的女負責人表示,月中收到地政總署的警告信後,已經沒有開門營業。

她說:我們開舖的時候, 業主沒跟我們說不能開舖,其實我們沒作水貨活動,我們賣嬰兒用品。

地政總署發言人表示,十分關注部分新界區的工業大廈單位被改作零售商舖,涉嫌進行水貨活動,並已成立特別行動小組,針對性打擊這類違契個案。發言人說,本月已在屯門、元朗及北區巡查超過2000個單位,向37個涉嫌違契進行銷售活動的單位,發出警告。

根據深圳海關的數字,在過去四年,經深圳口岸被海關處罰的懷疑水貨客,大約有三萬三千多人,當中近二萬人為港籍旅客,佔約六成;其餘為內地旅客。

親中報章《大公報》引述海關人士分析,“水貨客”群體由來已久,在內地尚未開放香港自由行時,香港居民往來兩地便捷,使得早期“水貨客”以香港人為主,並形成傳統“勢力”。而內地“水貨客”因克苦耐勞、人工低,引發了香港“水貨客”夥伙的不滿。

《人民日報》海外版周二刋出署名文章指,香港多年來都是內地遊客出境遊的首選,而在他們的眼中,香港是聞名的“購物天堂”。去年,香港旅遊業和零售業都在糾結中度過,而最大的不明朗因素是“佔中”行動;去年9月底的非法佔領行動,封堵主要購物區,嚴重影響許多商舖的生意;報道估計,“佔中”導致香港零售業每天損失一億港元。報道指出,內地遊客自由行話題爭議不斷,質疑香港和內地遊客衝突等一系列針對的歧視事件,是造成香港零售業下滑原因。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