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時奮遺作揭紀委殘酷辦案 因涉黃興國封存12年

0:00 / 0:00

浙江寧波市前文化局長、作家周時奮遺作《天問》,經歷了12年的塵封之後,周日(18日)在網上披露,因著作揭露大量紀委辦案細節而引起廣泛關注。作者早在4年前因病去世,而導致著作長期無法面世的原因,是與當事人之一,近期落馬的中共中央委員、天津代市委書記、市長黃興國有關。(高鋒 報道)

據刊發書稿的微信公號"辯護人Defender"稱,周時奮在黃興國擔任寧波市委書記期間,被以受賄4萬多元判入獄4年。後來黃興國調任天津市長、市委代書記,到個多星期前落馬後,該微信公號才從接近周時奮親屬的人方面獲得塵封了12年的書稿,並予連載。

該作品是作者寫作於坐牢期間,詳細記錄自己從被雙規、判刑、到服刑的詳細經歷;如他被紀委帶到秘密羈押的賓館後,為了減少折磨,他如何在紀委辦案人員的要求下,自己編造自己受賄的過程和金額。他被抓以後,就發現自己的困境,並非能不能說清真相,而是他說的東西,是否符合領導的口味。

儘管他在書中明確表示,寫作這書的目的是希望讓公眾自我評判,並給國際人權機構看到實情,但直到2012年他因病去世,這本書一直沒有機會被外界所知。

獨立作家羅修雲認為,作為官居中央委員的黃興國,只要打個招呼,就能讓"國家機器"做任何事情。亦因這種權力的威脅,作者不敢披露這本書。

他說:原來看不到,他不會披露嘛。那個能量你可想而知呢,刑訊逼供、管制、監控,甚麼事都做得出來的。他只要打個招呼就可以了,誰都不敢出。現在出的價值就是讓人家瞭解中國的人權狀況。

而對中國紀委的殘酷辦案模式,旅居美國的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前法學教授陳泰和表示,就個案來說,作者本人是否真的清白很難說。但紀委制度是獨裁者游離於法律之外的體制內整肅手段,殘酷亦因此成為常態。而中國官僚體系本身,又讓獨裁者必須依賴黨內家法以清理對手的力量。

他說:紀委在中國它完全是脫離於那個司法體系之外的。紀委辦的案件,我們(律師)所能做的事情就是第一點,確認被紀委抓走了,第二點,找關係問問甚麼情況。像季建業這樣的人,作為南京市委書記,他原來在台上的時候,像皇帝一樣啊,到了中紀委,紀委那些辦案人員兩個巴掌打下去,叫你跪下,基本上就像從天堂掉到了地獄。共產黨它就需要紀委來區別對待他內部高級官僚。比方說天津市委書記黃興國,哪個檢察院的敢動他?最高檢級別都沒他高。是因為他的官一直在升,權力還在,沒有任何人敢違抗他。

而周時奮在生前透露他得罪黃興國而獲罪的原因,是作為文化局長的他不同意高價收購1位頗有來頭的北京商人的瓷器。此外,某中央領導的弟弟(在文化系統工作)來寧波,他被質問為何沒向市委匯報。另一個是在寧波文化局主辦的一次頒獎晚會中,女主持人因為緊張忘記介紹黃興國,導致他拂袖而去。

迄今為止,浙江省紀委並沒對此發表看法,書中涉及的浙江高級法院亦沒有接受採訪。

另據本台得悉,同樣是在浙江,曾引發民眾持續不滿的G20風波還在發酵。

六四天網負責人黃琦周日(18日)對本台記者透露,至今四川溫江區的袁英等人,因報道G20維權資訊至今仍被羈押。而杭州維權人士李小萍,則在G20會議前被關入精神病院45天,期間還被捆綁在病床17天。據統計,為防止G20期間民眾維權,杭州方面羈押的維權人士達1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