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提问”(文方)

2012年的5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这个研究项目从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23所本科院校中收集了2万多份调查样本,对中国所谓的九八五院校与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大学生课堂提问方面,做了一番比较。

2012.06.01

调查数据表明,在中国的九八五院校本科生中,有超过20%的人说自己从未在课上提问或参与讨论,而在美国大学生中从未提问或参与讨论的人,只有3%;相反的,有10%的中国大学生说自己在课上经常提问或者很经常提问,而大约有63%的美国大学生选择了这一个选项。

这个报告一发表,就引起了高等院校教育人员的重视。很多人都为中国学生不会、不愿、或者不敢提问而感到担忧,甚至有人把“不会提问”当成中国大学生知识容器上的一块短板。

看到这个报告,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联想到自己刚刚到美国留学时候的情况,我在课堂上的行为和这个报告上描述的中国学生的情况完全相同。我在美国总共上了8年研 究生院,前面几年,无论是在课堂上、或者讨论会上,如果不是被要求发言、报告,我多半都不会主动讲话。但不讲话并不代表我没有疑问,有了问题我会课下找教授澄清,不过在有同学的时候,我不会提问。

为了这个事,我的指导教授跟我谈过很多次。有问题最好还是在课上提出来,因为如果你有一个问题,那么班上的同学里一定也有人有同样的问题;你提问,也是在帮助别人。我告诉教授说,我担心别人说我的问题太愚蠢,教授说没有愚蠢的问题,有问题就说明你动脑子想了、说明你有独立思考、说明你会质疑、说明你有能力。

就这样,在教授的引导和鼓励下,我逐渐地敢于提问,甚至与教授和同学辩论了。后来我当了教授,就经常用自己的经历来引导我的学生,在课堂上也会专门留出让学生提问和即兴发言的时间。在我的课上,学生们非常活跃,我自己从学生的发言中也得到了很多自己不知道的信息。

与此相反,我每次去中国讲课,最大的困惑正是无法与学员互动。研究生也好,在职教师也好,无论我如何鼓励大家提问,得到的仍然是大家无声的注视,至多能够传递几张不署名的纸条。

20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在美国,如果学生不会提问,就说明他(她)没学、或者没学懂。所以我在考核学生成绩的时候,上课是否活跃、是否积极发言提问,占学生成绩的10%、甚至20%,不过中国的学生,情况就不那么简单了,我觉得这恐怕还是得从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传统上找根源。

先说教育制度。中国的考试制度从1300多年前的科举开始、至今,一直是决定学生命运的最重要、或者是唯一的手段。无论是过去的八股文、或者是现在的多选题,要的都是循规蹈矩、死记硬背,而不是独立思考。中国的孩子们受着这样的教育长大,还没有老,思想就已经僵化。他们没有创新要求,更缺乏创新能力。像提问题这样看似简单的行为,也已经跟他们说了“再见”。

再说说中国的教育传统。中国式教育注重的是传承,而不是自成一家,所以一个人的学术出生往往比他(她)的学术水平更有份量。中国式教育还讲究尊师重教,具体的体现就是凡是老师讲的都是对的,学生不得质疑,否则就是不尊重老师。从幼儿园开始,最受老师喜欢的,都是听话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敢于提问的学生, 常常被当成问题学生来对待,得到的不是老师的喝斥、就是同学的嘲笑。中国的孩子从小在这样的教育环境长大,他们已经习惯于服从,而不是质疑;习惯于接受, 而不是审视。像提问题这样看似简单的行为,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

问题是清华大学的这个研究取样都是从中国的九八五院校来的,这就更让人担忧了。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九八五院校都是在1998年5月份中国教育部为了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而挑选出来的由国家拨重金重点支持的高校,全国只有39所。

这个所谓的“九八五工程”,目的是要在中国创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但是一流大学首先需要的就是创新精神,如果中国的所谓一流大学培养出来的都是些只会学、不会问的学生,那么充其量这些学校也不过是一些一流的复印件而已。

所以说,家长和老师都应该极早培养孩子们能学会问,这样他们将来才有可能长成有独立意识、会思辨的人。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