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森林能否变身“海绵城市”?


2015.10.09 11:40 ET
m1009-hcp.jpg 中国拟3年内投资865亿元建设“海绵城市” 。(网页截图)

中国住建部官员10月9号表示,政府计划在未来3年内投资865亿元,建设16个“海绵城市”,以提高城市涵养水源的能力,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中国官方新华社报道说,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9日在北京表示,政府已选择16个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计划3年内投资865亿元,建设面积450多平方公里。在此基础上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按此计算,每平方公里投资约1.9亿元。

北京的民间环保人士霍岱珊对此表示,中国大陆城市目前都是水泥森林,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和水文特征。因此,要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加强自然渗透能力,通过土壤渗透雨水,既防止淹水,又能防止干旱,他说,

“海绵城市是一个很好的规划,先建设16个试点城市,然后再继续推广。目前中国城市的地面太硬,根本不能涵养水源。而且全国所有城市都以一个模式,下雨都是通过管道把水排出,这也是浪费水源的一种做法。“

霍岱珊说,城市绿化面积增加后,可以避免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他认为,中国各地城市应该因地制宜,把雨水留下来,应该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如果当地有湖泊,可以用湖泊来蓄水。建立海绵城市不仅仅要考虑增加绿化面积,还要控制机动车辆,减少废气排放,把海绵城市建设成一个环保城市。他指出,目前欧美国家的一些城市提倡骑自行车上班,

“中国城市也可以学,绿色出行,减少污染。但是,中国城市目前自行车道越来越小,机动车占据主导地位,这要改变。”

所谓建设“海绵城市”就是通过屋顶绿化、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措施,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收和释放雨水,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以应对自然灾害,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同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住建部副部长陆克华表示,将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这一比例要提高到80%以上。

江苏无锡的环保人士吴立红认为,中国政府建设“海绵城市”的设想相当美好,但这也使他想起了前中国环保部副部长张立军提出的中国五年计划的减排目标:

“中国环保部今年宣布,从2010年到2015年,中国的各大企业和城市都实现和提前实现了减排目标,其中四项指标中的废气排放每年都以10%左右的速度下降。但是实际上,中国的污染总量还是在增加,环保部的数据在撒谎。”

报道说,近年来,中国大陆城市“逢雨看海”屡屡发生,打造“海绵城市”迫在眉睫。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做出部署。

民间环保人士吴立红认为,中国各企业和地方政府提供的减排数据根本不可靠。他希望,在建设海绵城市方面,不要重演类似闹剧:

“大家都在玩一个数据游戏,污染总量和减排数据之间互相矛盾。”

2015年以来,中国投资持续低迷,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分析人士认为,在此情况下,当局推出“海绵城市”建设,这可能将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投资方向。针对资金来源,住建部官员陆克华表示,将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此外,还将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用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记者:高山 责编: 嘉华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