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制、信息屏蔽、断网纳入中国“网络安全”立法


2015.07.08 15:42 ET
internet-web-police 图片: 互联网管理部门的警察巡视检查北京一家网吧。 (法新社图片)

中国全国人大日前公布《网络安全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草案》将网络实名制、“违法”信息屏蔽,以及在涉及突发事件地区实施网络通信限制等权限纳入了立法范畴。中国当局针对网络信息监控的举措升级,再次引发舆论关注。

总共7章68条的中国《网络安全法》(草案)7月6日经全国人大对外公开。根据中国“人大网”刊载的草案大纲内容,法案针对中国互联网的运营服务、数据管理、信息监测以及应急处置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体制性管理规定。

《草案》大纲在规定实施网络实名制管理的同时,要求互联网运营商在负责用户网络接入、域名注册时,必须收录包括用户固定和移动电话等真实身份信息;同时授权国家网信部门和侦查机关在发现中国法律和行政法规所禁止发布或传输的信息时,要求网络运营商停止传输,并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而对来自中国境外的相关信息,上述部门还有权采取技术和其他必要措施阻断信息的传播。

《草案》最引人关注的第50条还规定:因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公共秩序,以及处置重大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需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经国务院批准,可在部分地区对网络通信采取限制等临时措施。

中国政府针对网络监控的立法措施升级,再次引发舆论关注。在北京的维权人士胡佳就此表示:

“这部《网络安全法》所做的正是习近平的那些手段,把以前行政上的管控措施现在用法律的形式重新赋权,提高了这些行动的合法性、效率,而且也扩展了打击面。等于是告知大家,他(习近平)进一步成为了互联网的敌人。”

中国全国人大虽强调,《网络安全法》(草案)是针对维护中国的网络空间主权、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以此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但与当局本月初颁布的《国家安全法》相呼应,这一《网络安全法》(草案)首次将阻断互联网通讯、信息屏蔽和确立实名制提升到了涉及国家安全等立法范畴。

网名“北风”的中国网络作者温云超指出,尽管《网络安全法》(草案)的公布借助了保障网络安全的名义,但种种限制信息流通的明确规定,凸显习近平当局着力控制中国互联网舆论的政策思路:

“以前的执政者认为互联网可以为我所用,但习近平认为互联网是党之大患、国之大患,所以提升到了国家安全的角度对互联网实施管控。这一方面显示,当局确实认识到了当前执政的危机。另一方面,互联网各种平台也确实具备了对于整个政权颠覆性的杀伤力。我想在这一点上,当局也是有清醒认知的。”

温云超认为,中国当局在法律层面提升对互联网的管控力度,无疑会进一步打压公民社会的言论表达和网络信息自由流通。但此举能否有效阻止中国的民主化进程,目前尚难以定论:

“这一斗争我想是体现在每一个层面上。毫无疑问,当局正是恐惧民主转型的到来,才会把所有的事情都提升到国家安全的层面,加以控制和整肃。我们很难评估,这样一个技术性的措施会对宏观的进程造成多大影响。但如果认清民主化进程大方向的话,这些技术性的障碍不过是螳臂挡车而已。”

“国际特赦”组织星期三批评中国最新公布的网络安全法规,将导致中国信息监控继续恶化。同时,中国公民因言获罪受到司法惩处的力度有可能进一步升级。路透社更将中国《网络安全法》(草案)形容为当局强化网络管控、抵制自由信息威胁政权稳定的一个里程碑。

记者:何平 / 责编:申铧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