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水稻研究所作农业发展评估报告


2006.12.07 00:00 ET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罗伯特-兹格勒博士星期三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全国记者俱乐部”,介绍了该研究所针对印度,中国和整个亚洲地区的贫困,农业和经济发展状况所作的评估报告。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的采访报道。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罗伯特-兹格勒博士所作的报告题为《亚洲20亿大米消费者:关于印度,中国和亚洲地区的贫困,农业和经济发展的非一般看法》。报告指出,在亚太地区,大米是26亿人的主食;同时,种植水稻是亚太农家的主要就业和收入来源。大米也是印度,中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经济增长,食品安全和政治稳定的战略产品。

兹格勒博士指出,六十年代期间, 饥饿是亚洲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如今,由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大米的产量自六十年代以来提高了两倍以上。

兹格勒强调说,如今国际媒体对亚太国家的报道大多注重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从而造成亚洲经济发展已经消除了贫困现象这一神话。然而,虽然这几十年来亚太许多国家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发展,但是,这并没有解决贫困问题。世界贫困人口的70%仍然在亚洲。目前,亚洲依然存在13亿极为贫困的人口。虽然亚洲地区的贫困在最近25年间减少了4%,但人口的增长基本上抵消了这4%的贫困削减。他说:

“亚洲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那里呢? 在南亚,大约有5亿贫困人口;东南亚有1亿贫困人口;而中国也有1亿贫困人口。”

有关亚洲的另一个神话是,那里有足够的食品,即,大米。但实际上,中国和印度目前呈现粮食供给的不确定性:例如,中国政府日前透露,虽然政府今年取消了农业税,并开始为农民提供直接的补贴,但中国的大米产量和国内需求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

报告提出,亚洲将来能否喂养自己呢?报告的回答是,如果继续依赖目前现有的农业技术,亚洲将不能喂养自己。亚洲必须充分利用如今在生物学,遗传学和信息技术方面的成就,来生产更能抵抗水灾和各种疾病的水稻,以应对依然存在的贫困和饥饿问题。兹格勒表示:

“我们必须跳出思想的框框,如果我们想要解决贫困、饥饿和提高农业产量等一系列问题的话,我们必须设法在2050年之际将大米的产量相对目前提高50%。但是靠目前现有的大米种类,我们是达不到这个目标的。国际水稻研究所目前正在研发一种成活率极高的大米。这种大米将通过大幅度提高水稻的光合作用来提高其产量。”

报告最后指出,虽然亚洲的贫困问题依然很严峻,但解决贫困的方法还是存在。报告不仅呼吁国际社会为解决亚洲的贫困人口增加投资,还敦促中国和印度两国政府,加强在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的投资,增加对农业领域的投资,不要完全指望国际社会的帮助。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的采访报道。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