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文学对话:文学的使命(二)


2015.12.15
beiming2.jpg 华盛顿手记节目主持人北明
Photo: RFA

自由亚洲电台,华盛顿手记专题,圆桌文学对话。我是北明。上次这个节目,我们请40後的丶50後丶60後三个时代出生的三位知名作家郑义丶孔捷生丶野夫仔细端详他们自己手中那只笔,以作家的职业身份,谈文学与使命的关系。我们的文学圆桌旁,还有两位文字工作者,虽然不是作家,却有足够的资格来谈论文学,一个是人称中国民间思想家的丶俄罗斯思想文学专家王康,一位是中国第一位哲学博士,文化杂志的主编陈奎德。这一次,我们要听他们介入文学使命这个话题的讨论,听他们作为文学傍观者对文学之使命这个话题的见解。

文学的使命第二集发言作家简介:

王康(1949年—)“没有使命就不是文学。文学的使命对中国作家是一个高尚的追问,同时也是一个很沉痛的思考。”中国重庆人,民间学人。八十年代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组织发起该院文学社,是1957年後中国第一个学生文学社的社长。王康早年敏感於周遭非人存在,为此脱离教育体制而广泛阅读思考,发起并组织该院民主选举,此後登录当局黑名单。八九六四後出更处於对中共文化专制主义厌恶,自誓不发表任何文字。直到1989年始在上海《世界经济导报》发表《关於中国未来十年改革的基本构想》,遂因参与重庆八九学运而遭通缉十年。王康行其所秉,却成为中外民间媒体深受欢迎的嘉宾,故此他演讲丶访谈丶以及各类应邀撰写的文字多多,讨论涉猎中外文化史丶思想史丶俄罗斯19丶20世纪文学丶宗教丶哲学以及中国近代史,儒家学说,被誉为中国的狄德罗。王康也是他人各类着述的序言人,虽然如此,但他迄今唯一一本《王康文集》是大陆民间识之人犯险为他地下出版的。此文集一出,地下网上抢手烫人。中国也有很多网民自本世纪初开始四处搜集他的演讲,追踪他的行迹,累积他的文字。

陈奎德(1946年-)“由于人区别于动物的精神性存在,其文字的意义是先定的,也是必然的,所以无论作家本人是否认同,文学必然有其使命。”中国重庆人,当代学者。八十年代获上海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49年之後,中国第一位哲学博士。毕业後留复旦大学哲学系任教,八十年代後期任华东化工学院(今华东理工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上海《思想家》杂志主编。自青年时期其,追求民主宪政和西方自由主义,八九六四天安门事件後,对中国当局彻底失望,借访学机会出走不归,九十年代初,应聘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民主中国》杂志主笔。现为普林斯顿中国学社执行主席[2],《纵览中国》网刊发行人兼主编。陈奎德是中国自知识界由主义思想代表人物,着有学术着作《怀特海哲学演化概论》丶《新自由论》丶《怀特海》丶《煮酒论思潮》丶《海耶克》。陈奎德也是中国当局力图扼杀其声音的目标,至今不被准许回归故里。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