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中国经济的一个陷阱


2001.01.25

股票和其他证券交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金融工具将一部分人手中的剩余资金吸附出来,通过市场机制转移到资金紧缺的经济环节上去,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更有效的配置。 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的股票市场已经初具规模。根据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最近的一次报告,截止2000年底,中国的上市公司已经达到一千二百一十一家;股票的市值达到四万八千一元人民币。开户的个体投资者已经达到五千八百多万户;从事交易的证券公司一百零一家,净资产二百三十多亿元;新成立的证券投资资金管理公司也已经有十家,净资产八百五十亿元。 但是,随著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对股市爆发危机的担心也日益增加。人们所担心的不是在西方市场也曾出现多次的股市价格的周期性的震荡,这种震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经济周期的一种表现,而且通常是可恢复的,西方的股民们对这一类的股市波动也具有承受的能力。在中国,人们的担心则是一种对股市的总崩溃的战战兢兢的等待,是对一种由此而造成的剧烈的社会震荡的恐惧。这是因为中国的股市自建立之日期便埋下了危机的祸根;而且,中国政府在股市的发展中不仅没有为消除这个祸根努力,反而一再地保护甚至培育这个祸根。 这个祸根就是政府对股市的直接干预。 当然,任何国家的政府都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超然于股市之外。但是政府的作用应该仅限于制定法律和进行监督以保证公平交易和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中国政府对股市的卷入程度却大大超出这个范围。 首先,政府经营的国有公司在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在四万八千一元的股票总市值中,各级政府所有的公司占有百分之七十的比例。政府在股市上的垄断地位使政府直接处在与民争利的地位,从而丧失了作为社会中立者和民众保护者的立场,这将直接影响政府作为立法者、执法者的公正性;同时,作为无处不在的市场参与者,政府的垄断力量直接造成市场扭曲,从而使股市失去应有的有效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 其次,在中国股票和其他证券市场运作的过程中,各级政府无处不在、无所不为。长期以来,企业上市必须经过地方政府或者中央的政府部门推荐,报请国务院证监会批准。新一届的证监会负责人也认识到这样做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的危害,将之改为上市公司需由证券公司推荐。这样表面上看起来与西方国家的股市操作差不多。实际上,由于证券公司大多是由地方政府控制的,这一改变并没有减少地方政府对股市的直接干预。 中国各级政府对股市直接的、全方位的干预,导致了极为恶劣的后果。 上市公司由于本质上仍由政府控制,因而在行为方式上与国有企业毫无二致。绝大部份上市公司的经理层不对投资的中小股民负责,只对控股的国有企业的上级机关负责。国内学者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上市公司的绩效与同类的国有企业没有明显区别。在这些公司经理们的眼里,上市只是增加了一种从老百姓手中圈钱的方式而已。拿著这些圈来的钱,他们可以坐更豪华的车,有更多的手段中饱私瓤。 另一方面,老百姓也明白政府的最终责任。于是乎,无论公司的绩效如何,大胆投机。在中国常常可以看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些绩效差的ST或者PT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经常不降反升,这是因为老百姓知道,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使得政府会竭力防止旗下的公司被摘牌的。 这样一来二去,政府干预、企业无效益、股民因政府干预而产生的大胆投机,这三者恶性循环,不到股市的总崩溃是不会罢休的。这使得中国的股市不仅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陷阱,而且将成为中国社会崩溃的一个导火索。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