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份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發表談話時承認,國內的很多企業和公司習慣於將國內的做法帶到國外,走所謂“上層路線”,給中國帶來很多批評。在這個婉轉的說法背後實際是說中國的制度決定了政府,更具體地說是官僚,在經濟交往中起決定作用。經濟發展過程中既不用擔心當地的民意代表機構,如地方議會,也不必擔心輿論對政府經濟行為的監督,更沒有獨立工會的參與,保障工人權利,政府一手遮天,決策迅速,貫徹雷厲風行,很快就官商共同致富。
這個中國模式現在走向了世界,特別適合發展中國家的國情。因為這些國家很多本來就有著類似的問題,所不同的是他們多少還有一點獨立的議會制度、新聞輿論和工會組織,不像中國這樣有一個無所不包的共產黨,因此多少還會有一些不同的聲音沒有被政府和諧掉。正是這些不和諧的聲音讓我們知道這些國家除了官方對中國的一片贊美,還有反對和抵抗。
商務部的這位發言人還承認,“中國企業在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援助建設時,更多的是在建體育館和國會大廈,而日本企業在大量的建學校。”中國一位研究對外經濟關系的學者也呼吁“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援助過程中要更多關注民生項目”,對“更多援建國會大廈的方式”要反思。這些說法告訴了人們,中國各地那些豪華的政府大樓和“娛樂城”、“健身中心”之類耀眼眩目的標志性建築正在很多貧窮的非洲國家崛起,作為當地官僚的“形像工程”。在此同時,中小學校,尤其在那些邊遠貧窮地區,被排斥在基礎建設之外。而正是那個被中國很多憤青恨不得要用原子彈去轟平的日本在不聲不啃地建著學校。津巴布韋一個關注發展問題的非政府組織的研究發言人也批評說:中國人就是喜歡那些引人注目的建築和基礎設施,忽視教育、慈善和其它社會性的項目。對於了解“中國國情”的人來說,這種投資偏好的背後無非也是有利益的考慮:大項目就意味著個人“致富”的機會。
另一個問題就是中國惡劣的商業文化的向外滲透,表現之一就是大量假冒偽劣商品在非洲的泛濫。商務部那位發言人承認,“國內企業在非洲出口的相當部分產品確實為假冒偽劣商品,而我國從非洲進口的產品中60%是能源和資源。”這就是說,當非洲為中國崛起大量輸血時,中國卻在把自己的假冒偽劣商品傾銷到非洲。可能是考慮到所謂“國家機密”,這位發言人沒有告訴人們這個“假冒偽劣”的百分比究竟有多大,只是用“相當部分”來含糊其辭。但他既然把這個相當部分拿來和非洲給中國的60%是能源和資源來對照,可想而知這個比重決不會小。更重要的是這位發言人接著說:“這種發展是不可持續的。”
言外之意是說,非洲雖然還落後,但對假冒偽劣的中國商品的猖獗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到他們再也忍無可忍的那一天,中非貿易就難以持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