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評論:世界經濟危機將成爲“中國奇迹”的終結者嗎?(6)

我們在上一篇評論中談到,此次的全球經濟危機極正在強迫中國進行長期以來猶豫不決的結構調整,減緩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從趨勢上看,這一被迫地調整極有可能終結長達三十年的“中國奇迹”,使中國的經濟增長回歸到一個比過去要低得多但是卻相對穩定的區間。事實上,這也是以往創造“經濟奇迹”的東亞國家所走過的共同道路。

2009.05.01

由于對危機的到來缺乏預見性,中國政府直到去年第三季度仍然在實行防止經濟過熱的宏觀調控。但是,一旦危機真正開始影響到中國經濟的時候,深知嚴重社會後果的中國政府不敢怠慢,迅速地采取了應對措施。這就是去年十一月份出台的所謂兩年四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那麽這個計劃能否是中國避免奇迹終結的命運呢?

從短期看,中國完全有可能成爲最快走出經濟下滑的趨勢的國家之一。這主要是由于中國現有政治經濟體制的強大資源動員能力。這也正是許多西方國家的政客羨慕中國政府的地方。西方國家對經濟的刺激,需要經過一系列的社會、經濟杠杆來實現。而中國則可以通過政府的直接幹涉來實現。

例如,通過增加投資來刺激經濟是一種見效相對較快的方式。西方國家的政府能夠用于直接投資的手段十分有限。他們通常只能夠通過向銀行注資、或者通過利率調節等間接手段引導銀行擴大信貸,增強全社會的投資信心,從而帶動投資的增長。但是銀行是貸款的最終決定者,政府的引導不一定能夠說服他們;即使銀行願意貸款,企業也不一定會增加投資。

中國卻不一樣,中國的銀行業基本上爲國家控制。同時,大規模社會投資的主體不是地方政府就是國有企業。因此,政府對擴大投資有著直接的主導權。對此,今年第一季度中國銀行信貸的大幅度增加便是一個明顯的例證。在中國政府的要求下,今年第一季度,中國銀行系統完成了四萬五千八百億元的信貸增量。也就是說,一個季度內便完成了相當于去年全年的信貸增量。

但是短期內阻止經濟的快速下滑,並不等于能夠在中、長期防止“中國奇迹”的終結。“中國奇迹”終結的根本威脅在于:一是經濟對出口的依賴過大;二是由于分配極度不均形成的國內消費嚴重不足;三是環境資源無法承受現有結構下的增長。這三個要素相互交錯,甚至互爲因果。中國現有的刺激經濟的政策不僅沒有辦法解決這三個根本的威脅,實際上正在繼續惡化這三個要素。

中國經濟刺激計劃是以政府和國有企業投資的大幅度增加爲主導的。這個性質決定了中國經濟結構項繼續向投資傾斜,或者說投資正在繼續搶占消費的份額。加上大量失業人口的增加意味著低收入人群的繼續增長,這也會形成對消費的進一步壓抑。雖然中國政府也正在采取一些零星的刺激消費的措施,但是投向這些領域的資金的力度不足。而且沒有後續性。

同時,迫于日益增大的失業壓力,中國政府也正在從一些已經開始執行的控制低附加值、高耗能的出口加工生産的政策上進行倒退。例如,中國正在恢複、甚至增加對一些低端出口産品的出口退稅等措施。各級政府還正在對環保部門施加壓力,要求環境保護爲刺激經濟讓路。其實,即使中國政府希望繼續以低附加值和環境作爲代價來刺激出口,但是此次危機所帶來的國際環境的變化已經使得過去那種過度依靠出口來帶動經濟增長的戰略更加困難。

許多國家的經濟刺激計劃在注重短期效果的同時,對一些中、長期的發展目標、或者深層次的矛盾采取的是“從緩計議”的策略。但是,中國注重短期效果的政策則是以進一步阻礙中、長期目標或者惡化深層次矛盾作爲代價的。從這個意義上講,雖然中國的經濟刺激計劃能夠非常短暫地延緩“中國奇迹”的終結,但是無法防止這個終結。

“經濟奇迹”的終結對中國的意義將完全不同于其他東亞國家。其他東亞國家的經濟速度減緩都是在工業化完成以後出現的。由于工業化的實現,一方面是由農村進入城市的結構性失業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另一方面,人均國民收入在“經濟奇迹”終結的時候也都進入了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因此,在實行經濟減速後的結構調整時,相對社會壓力要比中國小得多。

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仍舊沒有完成,而且仍然是一個人均收入低下的發展中國國家。不僅如此,中國在高速增長過程中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比任何一個創造“東亞奇迹”的國家都要高得多。絕大多數普通民衆基本社會保障極度缺失。所以,一旦經濟減速,社會所承受的壓力將十分巨大。不難預見,“中國奇迹”的終結將是中國政府所追求的“中國式不公正的社會穩定”的終結;也將是中國現有不合理政治制度的終結。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