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評論:中國放棄以緊縮為特征的調控政策

根據中國《華夏時報》的報道,自從五月份以來,位於北京西城區三裡河路的國家發改委大門口呈現一派車水馬龍的繁忙景像。該報記者5月25日在發改委傳達室門前親眼所見,代表各級地方政府到發改委爭取新建項目投資的官員們拎著沉甸甸資料袋排起長隊,等候進門的批准條。

2012.06.15

 

根據國家發改委官方網站“項目審批與批准”發布的資料,1至4月份,由發改委批准的新增項目增長8000多個,近乎於去年同期的兩倍。更有甚者,僅是在5月21日這一天就有高達100多個項目獲得批復。根據銀行方面的信息,政府主導的四大銀行新增貸款的速度明顯增快,而這些貸款基本上都投向了新增建設項目。

這些跡像顯然表明,中國政府已經基本上放棄了以緊縮為特征的宏觀經濟調控計劃。這一點從五月底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的講話中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證明。溫家寶在那次會議上明確提出要將“穩增長放在了政府工作的首要位置”。在此前後,中央銀行的下調存款准備金率和下調銀行存貸款利率等舉措,以及地方政府對房地產政策的松動似乎也都圍繞著中央政府的“松弛新政”相繼出台。

從表面上看,這些都是中國政府針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明顯下滑而采取的應對措施。但是從本質上看,這些說明中國政府在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團的壓力之下已經放棄了以調整經濟結構為目標、著眼於長期經濟增長的宏觀經濟調控的方針,改而回到以前的倚重政府投資刺激經濟增長的模式。

其實,如果從統計數據上看,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並不慢,前五個月的經濟增長速度仍然保持在百分之八以上。但是,各項經濟指標表明,這種增長速度放緩的趨勢有可能繼續甚至進一步惡化。與此同時,本來就債台高築的地方財政已經難以為繼。那些在結構調整中面臨破產威脅的行業和企業也通過各種渠道向政府施加壓力。

中國政府被迫放棄宏觀調控政策的主要原因在與宏觀調控政策並沒有如同政策制定者所期待的那樣取得成功。通常投資、消費和出口是推動一國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但是,長期以來消費在中國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下滑,而投資和出口則呈現畸形增長。這樣的經濟結構既沒有效益,又無法持續,同時面對國際市場的變化也顯得十分脆弱。

正因為如此,控制投資和增加消費在經濟中的比重成為中國宏觀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但是,在今年前4個月,在固定資產投資和外貿出口的增速出現下滑的同時,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去年同期相比也出現了大幅度的下滑。很明顯,與政策制定者們的期待相反,消費並沒有能夠挑起穩增長的大梁。這使得決策者不得不放棄原有的調整方案。

中國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也再一次說明中國社會穩定對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承受力非常低下。由於中國的收入分配差距很大,因此低收入者無法承受經濟放緩所帶來的就業和收入降低的壓力;以至於一旦經濟增長出現小幅的放緩,社會不穩定的幾率就出現幾何級數的上升。時刻為自己缺乏治理合法性提心吊膽的中國政府當然不願意承受這些的風險。(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評論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