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京評論﹕依賴外力會加大風險--評大陸銀行改革的策略


2005.10.17
Bank2004_200.jpg
中國工商銀行在北京的自動櫃員機。(法新社)

國慶長假後沒幾天,就有一條頗讓人感到驚心動魄的消息在網上流傳:大陸銀行系統有四十幾位省級分行的行長和副行長,密謀以出國考察金融為名集體外逃。傳聞還說,密謀敗露,大陸當局特別成立了一個代號是“05-9”的專案組查處此案。無論是否屬實,這一傳聞都將再次引起人們對大陸金融系統的密切關注。 大陸的銀行改革,用大陸高層的話來說,已經進入了“背水一戰”的階段。他們的這種說法,表面上顯示了當局改革的決心以及他們對形勢嚴峻的認識。其實呢,這種說法既流露出他們的信心不足,同時也有很大的欺騙性。

大陸國有銀行系統的危機,與大陸其他國有企業的危機一樣,根子是產權問題。在改革初期,許多人接受國有企業經過改革就能夠搞市場經濟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改革已經二十多年的今天,人們早已普遍地認識到,沒有私有企業的主導地位,不可能有真正的市場經濟。當然,人們同時也認識到,改造計劃經濟的基礎——國有產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中國,國有部門不僅具有經濟和政治的特權,還具有社會身份的特權。正是為了維護或照顧這些特權,當權者必須不斷地避重就輕,自欺欺人,一次又一次地聲稱,他們終於找到了更好的改革方案,使國有企業可以在市場中獲得新生。

事實是,大陸國有企業的所謂改革,很少有真正的成功。大陸市場經濟的成長,從來都是以農民為主體的私有經濟和海外私人資本推動的結果。因此,這一次大陸國有銀行系統的改革,也絕不會創造“背水一戰”而大獲全勝的奇跡。

大陸銀行改革的真正希望,在於給大陸本土的私人資本進入銀行業創造良好的環境。而現在的問題是,大陸當局仍然受到歧視農民,歧視私人企業家的偏見的嚴重影響。他們對國有銀行海外上市,抱不切實際的幻想,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和精力,而對於促進本土的,地方性私人銀行的發展,卻不予重視。

儘管大陸的私人企業家,尤其是農民出身的企業家,一次又一次地證明,那些計劃經濟的官僚們總是低估了他們的潛力,但是主持大陸銀行改革的決策者們,還是擺脫不了魯迅當年說過的“寧贈友邦,不予家奴”的心態,選擇了全面藉助外力的基本策略。

從表面上看,大陸當局借重洋人理由充分。現代金融複雜深奧,沒留過洋的專家尚且知識不夠,更不用說農民出身的土包子了。但是,大陸銀行改革的設計者們偏偏忘記了,最善於學習的是企業家,而絕不是官僚。台灣的王永慶,香港的李嘉誠,都是出身卑微,學歷不高,但這並沒有影響他們從洋人那裡學到足夠的專業知識。

根據大陸加入WTO的協議,大陸銀行業將在兩年內對外資全面開放。現在大陸當局最擔心的,就是外資進入中國以後帶來的風險。問題是,外資進入中國大陸會帶來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風險。一種風險是對大陸金融穩定的風險。外資圖利而來,無利則去,如果大陸當局沒有能力維持穩定的金融秩序和經濟秩序,必然刺激外資採取撈一把就走的方針。但是,這種風險的大小,主要取決於大陸自身金融系統的素質和管理的能力。外資帶來的另一個風險,是對國有銀行系統的衝擊。

由於利益導致的偏見,大陸銀行改革的決策當局完全混淆了這兩類性質不同的風險。他們認為,由於國有銀行素質太差,外資的競爭必然打擊國有銀行,又因為國有銀行處於壟斷地位,打擊了國有銀行也就必然增加大陸的金融風險。這種偏見的要害是,他們不願意相信,只要有政府的支持,國內的民間力量,完全有能力在地方上迅速地形成能與外資抗衡的銀行資本。說到底,民間資本雖然在專業知識方面不足,但是在信息和本地的人際關係方面,具有外資不可比擬的優勢。既然大陸的國有銀行懂得利用外部的知識和人才,難道大陸的民間企業家就不懂得利用和駕馭外國的專業人才了嗎?

大陸銀行改革的主持者對外資的高度依賴,已經引起了國內民眾的疑慮。一些人在網上指責大陸當局賤賣國有銀行,而大陸的官方學者則回應說,絕不是賤賣,因為如果不請外國人來投資,國有銀行恐怕價值是負的,是外國人的資本,提高了大陸官辦銀行的市場價值。對此,我不禁要問,如果有一天外資看到形勢不妙,大舉撤離,而國內的民間銀行又沒有成長起來,那豈不是雞飛蛋打了嗎?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