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京評論:十月的感想

每到十月,兩岸中國人都各有各的國慶假日。今年是辛亥革命百年,不勝感慨之余,也生出一個問題,中國人會不會再弄出一個國慶假日,也就是說再來一場大革命?我相信,今年想到這個問題的人會格外多。因為當前中國的情勢,實在與晚清有太多的相似。

0:00 / 0:00

最大的相似之處就是難以化解的政權合法性危機。回顧百年前的辛亥革命,人們最容易想到的一個問題就是,當年搞君主立憲究竟有沒有真實的機會?倘若慈禧不廢除科舉,倘若她死後不搞“皇族內閣”,而是繼續大膽任用漢人的能臣,中國,或者說大清的君主立憲之夢依然是不可能的嗎?

對這個問題的爭論無疑將持續下去,但今天的主流看法是革命無法避免。當然,理由各有不同。一種理由就是,改朝換代是中國的傳統,改革再得力,這個傳統也會最終勝出;另一個理由,就是當時世界的合法性理念是民族國家,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統治的帝國,君主立憲難有機會。不過,近年來中國精英階層中也有另一種思潮在流行,革命皆因改革,如果晚清不改革,中國人今天還會拖著一條辮子。

正如哲人所見,所有的歷史,其實都是在說現在。以上的幾種說法代表了今日中國人對中共政權合法性危機的思考。那麼,這幾種說法誰是誰非?這些想法又將如何影響中國大局的走勢?這才是我們今天關心的問題。

晚清的歷史和中共自文革後的歷史究竟揭示了一些什麼道理呢?首先,不管你喜歡不喜歡,西方文明的強勢擴張樹立了一種全球性的合法性理念。中國不承認這種合法性理念,就無法與外部世界打交道,因此,在現實利益的壓力下,中國不可能不改革。但是,改革可以改變中國與外部打交道的能力和相對實力,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中國政權自身的合法性危機,因為中國傳統的合法性定義不但不可能因改革而得到鞏固,反而因改革而被顛覆。這就是晚清和中共政權共同的遭遇。

正因如此,早有明白人指出,中共不改革亡國,改革要亡黨,也有人指出,中共不改革是等死,改革是找死。也正因為信了這種邏輯,當改革帶來國力增長,反而削弱了上層改革的動力。那種認為大清不改革就能堅持下來的看法,折射了六四之後中共上層的普遍心態。

這種邏輯究竟對不對呢?現在看來,由於滿清和中共政權存在的深刻的合法性危機,改革避免不了政治革命,但由此就推出不改革也能長期混下去的結論,則完全是自欺欺人。現在,這種自欺欺人的邏輯已經導致了極其嚴重的後果,中國出現了危機全面爆發的危險。但既然不論改還是不改,橫豎都是死,我們有什麼道理來規勸當權者去改革呢?

從當權者的切身利益考慮,改革是否就真是一種非理性選擇?歷史事實表明,那種“改革是找死”的說法,嚴重誇大了當代改革者的個人風險。今年是蘇共政權垮台二十周年。蘇聯的轟然倒塌,是當代最驚人的歷史事件。其驚人之處,不僅在於事發突然,更在於事變竟如此平和,完全不像許多人想像的那樣血腥和混亂。對此,蘇聯時代的文明進步是一大原因,戈爾巴喬夫也功不可沒。他的改革不成功,但他的真誠和超脫,使整個帝國和他自己都避免了一場血光之災。

台灣的例子自不待言。這個例子說明在民智已開的時代,中國人可以凝聚足夠的集體理性,走出成王敗寇的歷史陷阱。而蔣經國明智地看到了這一點。他不僅成就了台灣的民主,也給國民黨帶來生機,給蔣家後人,留下一條抬頭做人的生路。

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國際環境從來沒有這樣好,中國的民智也從來沒有這樣開化。今日中國,揭竿而起,上山為寇已經不可能,更重要的是,中國人已經有了兩次大革命的歷史經歷。這兩次大革命留下的集體記憶,是中國人最大的集體財富。如果當權者有足夠的智慧調動這筆巨大的財富,則中國的改革可望大步推進。改革的推進雖然不能避免政治革命,但當權者須知,惟有真誠的改革,才可能成功,也唯有真誠的改革才可能帶來一場光榮的政治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