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評論﹕國企脫困的三年目標能實現嗎?


1999.11.29

一九九七年十月,中共十五大以及隨后的十五屆一中全會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時間,使大多數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簡瑽x境,力爭到本世紀末大多數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一九九八年三月,中國總理朱鎔基則進一步將這一目標列入本屆政府的施政綱領。 中外觀察家對北京能否按期實現這一目標普遍持怀疑態度。應該說他們的怀疑不無道理。 首先,自八十年代開始城市經濟体制改革以來,中國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每況愈下。根据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從一九八O年到一九九八年的十八年間,按可比价格計算的國有企業每百元生產附加价值占用固定資產原值從1.7元上升到4.5元;占用流動資金從1.2元上升到3.1元。与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外資企業和私營企業的資金使用效率和勞動生產率始終高于國有企業。動態分析進一步表明,國企經濟效益下滑的速度不僅沒有絲毫變緩,反而有如江河日下,愈演愈烈。如此這般,怎能叫人看好國企改革和脫困的豪言壯語。 与此同時,中國政府也沒有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革措施以保証這一目標的實現。表面看來,北京不可謂不重視國企改革。自一九九五年以來,每年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來年的主要經濟工作任務,加強國企改革均榮列其中。今年十月召開的十五屆四中全會,更將國企改革列為中心議題。全會作出的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決議,洋洋洒洒數万言。只是這些決議和指示大多了無新意,不得要領。它們或是重复多年以來的陳詞老調,如加強和改善企業管理,調整產品結构,加快技術進步等等;或是生搬硬套一些空洞的或者翻譯得不倫不類的現代西方經濟學術語,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改變治理結构等等;當然也少不了那些党的文件不得不說而又与市場經濟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如加強党的領導,發揮企業党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等等。這一套巫漢面對瀕死的病人手舞足蹈求神念咒的把戲已經演了近二十年了,過去不靈,叫人如何相信它現在有起死回生之力? 但是,令人跌破眼鏡的事似乎將要發生。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主任盛華仁十一月二十日在全國經濟貿易工作會議上宣布,一九九九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的效益明顯好于去年,前三季度實現利潤489?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5倍。經貿委官員預計今年全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同業企業的實現利潤可望達到700億元。這樣看來,實現國企三年脫困的目標似乎沒有問題。 事情果真如此令人樂觀嗎?其實不然! 國企利潤的增加部分是靠中央政府近年來實行的擴張財政政策實現的。眾所周知,為了刺激疲軟的國內經濟需求,中央政府自一九九八年初以來,一改過去緊縮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一方面數次降低利率放松銀根;另一方面兩次共增發國債1600億元,用于擴大政府支出。這些資金通過政府購買主要投向國有企業。無論這筆資金的運用是否有長遠的經濟效益,它無疑能幫助那些受益企業在短期提高收入。中國的國債余額已達8000億元,如按國際慣例將國有商業銀行的所謂特殊國債計算在內,實際已經突破10000億元。相對于中國的稅收水平,中國的國債已經令人擔憂。顯然,靠此途徑支撐國企實非長久之計。 此外,用以使國企解困的另一高招是近來搞得沸沸揚揚的所謂債轉股。中央政府決定,將部分國企呆坏帳約13000億元從四個商業銀行的分离出來,轉入四個新成立的資產管理公司。然后這四個資產管理公司以股份持有者的身份介入國企管理。這一舉動的直接為國有企業勾銷了至少1000億元的利息支出。如果說國企的利潤總水平將由此而提高1000億元,應為題中應有之義。但是,在帳面上翻來倒去,并不能解決任何實際問題。從近日里眾多國企想方設法爭取債轉股指標來看,這一舉措甚至會起到反向道德示范的效應。將來會有更多的企業在爛帳之后等待通過債轉股獲得解脫。 綜上所述,如果人們期待的是真正的國企改革和脫困,悲觀論者是明智的;如果人們只是滿足于國企脫困的帳面文章,那他們也不算是盲目樂觀。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