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評論:中國在最后的入世談判中作出了哪些讓步


2001.07.05

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工作組第十六次會議于七月四日在日內瓦結束。中國政府首席貿易談判代表龍永圖在會后對記者發表談話,稱中國与其主要貿易伙伴之間進行的多邊談判已經就主要的實質性問題達成協議,現在只剩下一些技術性的工作需要處理。這意味著長達十五年之久的中國入關、入世談判終于接近尾聲。 實際上這次的中國工作組會議只是世貿組織對中美和中歐負責貿易的主要官員上個月分別在上海和布魯塞爾達成的有關中國入世協議的一個背書而已。六月上旬,在上海舉行亞太地區經濟合作會議期間,中國對外經濟合作部部長石廣生和美國貿易談判代表左立克就雙方長期爭執不下的問題達成了協議。緊隨其后,六月中旬石廣生又与歐盟貿易談判代表拉米迅速消除了中歐之間在這些問題上的分歧。 從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中美之間達成雙邊貿易協議為中國入世掃清主要障礙算起,時間又過了近二十個月。是哪些問題使得中國入世談判在最后的關頭還如此艱難呢?為達成最后的協議,中國方面在最近結束的談判中作出了哪些重要的讓步呢? 根据各方談判代表在公開場合發表的談話以及有關的政府文件看,近一年來使世貿組織關于中國入世的多邊談判陷入僵局的障礙主要集中在三個具体問題上。一是關于政府對農產品的補貼,中國堅持要比照世貿成員國中發展中國家的待遇,享有對農產品補貼百分之十的權利;而美歐各國則認為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而且其生產的許多農產品在國際上也具有競爭性,因此不同意中國對其農產品進行高額補貼。。二是美歐各國要求中國在保險業和商品零售業放松對外國公司的限制,允許他們又較大的業務范圍和享有國民待遇;而中國政府則在去年陸續公布的若干規定中,對此進行了种种限制。三是關于美歐各國要求外國在華投資企業享有從事進出口貿易的權利,而中國政府對此也有若干限制。 對上述分歧,有關各方有著完全不同的解讀。中國方面堅持認為,西方國家不同意中國以發展中國家的條件入世毫無道理。中國談判代表去年以來多次表示,是否以發展中國家的條件入世是一個原則問題。中國宁可不入世,也不會在這一問題作任何讓步。 而美歐方面則認為問題的實質是中國從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和二零零零年四月的中美、中歐雙邊貿易協議所規定的原則后退。他們認為,中國政府作出的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的承諾是中美、中歐兩個雙邊貿易協議的基石。但是中國在隨后与世貿組織的其他成員國進行的雙邊談判以及在日內瓦舉行的世貿組織多邊談判中,出現了從上述開放市場承諾倒退的跡象。不僅如此,中國在二零零零年頒布的若干國內相關法規中,也多次違犯上述承諾。 經過激烈地討价還价,中國最終同意接受不同于發展中國家農產品補貼的上限,即不是以發展中國家享有的百分之十,而是以百分之八點五對國內農產品補貼進行;与此同時,中國還宣布放棄對出口農產品進行補貼的權利。中國也同意列出取消對國有保險公司的某些特殊照顧的時間表;承諾快速廢除對外資企業在零售業的歧視性待遇;承諾逐步允許外國投資企業在中國從事進出口貿易,最終在三年內消除一切限制;甚至允許在外國注冊的公司屆時直接從事向中國出口的業務。 雖然中國聲稱在談判中堅持了原則,但是世人不難看出其作出的巨大讓步。這個讓步實際上是回到了一年多以前中國所作出的開放市場的承諾。至于中國為什么在一年多的時間里,竭力從原來的承諾后退?又為什么兜了一個大圈子后,在最后的關頭回到原來的承諾上來?國際觀察家們們有兩個不同的解釋。一是認為中國高層政治斗爭使然。在中美、中歐達成雙邊協議后,党內產生了強烈的不同聲音,中共高層只得采取拖延戰術以緩和矛盾,直到近來主張加入世貿的力量重新占据优勢。另一种解釋是,中共向來在談判中采取先原則肯定,后具体否定的戰術,實在不行再回到談判桌前作最后的讓步。中共常常從實施這一戰術中獲取利益。据筆者看,上述兩种解釋或許兼而有之。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