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拆局】十问银债 发债欠信心打长者主意?

作者:颜宝刚
2024.09.16
【财经拆局】十问银债 发债欠信心打长者主意?
粤语组制图

1. 银债息率首次下调,回报吸引吗?
2. 应申请几手?
3. 发行额最多550亿创新高,会分派几多手?
4. 今年银债为何拨入基建债券计划?
5. 新帐目安排会否影响政府收入?
6. 基建回报会否影响银债派息?
7. 为何相关安排之前没有公布?是否打长者主意?
8. 未来银债是否均用于基建开支?
9. 政府应否为基建债券厘定财务及回报准则?
10.香港会否变成借贷渡日?

政府将发行第九批银色债券,面向60岁或以上投资者,当市民及媒体焦点都放到保底息率较去年降1厘,减至4厘,为首度下调。但我认为今次银债一次突破性的帐目安排,影响的不单是购买银债的长者,亦涉及七百万市民的荷包,特区政府宜作更详细解释,以释除外界疑虑。

Q1-3: 一起答

必须承认,头三条问题是「储够数」,多少是「标题党」。我只是想提出今年银债保底息下调, 回到2022年发行第七批银债的水平,但基于银行拆息回落及美国将启动减息周期,令现时港元定存息开始下跌,而接近零风险年利率4厘回报,具一定吸引力。

comp1.jpg

不过话分两头,4厘定息不算太高,而且不设二手市场要锁定三年,加上是次发行金额最多达550亿元,较最初发行的规模足足多了17倍,参考去年经验最多可获派23手,一旦今年因减息而未见炽热,有机会「买几多分配几多」,长者认购时候应视乎手头流动资金「量力而为」。

Q4. 今年银债为何拨入基建债券计划?

与过往不同的是,是次银债根据「基础建设债券框架」发行。财经事务及库务局长许正宇表示,基础建设债券计划于今年成立,是次发行的银债为基建债计划下发行的第一批债券。

必须要注意的是,过往发行银债为基于政府债券计划下,所得资金放于债券基金下,交由金管局投资;今次则为首次将银债资金用于长远基建工程。我估计将银债收入拨归基建债券,是政府有「高人」指点,可以快速将资金投入到基建项目,部分更是涉及具争议的「北部都会区」工程。

Q5. 新帐目安排会否影响政府收入?

先说答案:会。

政府2016年开始发行银色债券,集资所得都会交由外滙基金投资,但新一批银债所筹资金,则安排拨入基本工程储备基金,支持合资格类别的本地基建项目融资和再融资,意味着政府潜在收益减少。

comp2.jpg

comp3.jpg

翻查政府帐目,银债在2020年起发行规模由30亿一下子增加至150亿,翌年更倍增至300亿;同一时间在政府帐目中,来自债券发行的净收益,由2019/20年度首次有63亿年收入,之后两年更倍翻至193亿及291亿,可见长者认购银债金额,均全数拨入政府财政储备。到上年度银债发行额达550亿创新高,同一时间政府连同发行绿色债券,当个财政年度由发行债券的净收入,就多达716亿。简单数学,如果上年度没有了这笔七百亿收入,财赤就会增加至于1,700亿、而非现时只有1,002亿赤字。

因此新一批银债集资不再放在外滙基金投资,意味着政府潜在收入减少,财赤会比预期多,加上卖地收入减少,财政储备恐怕很快「乾塘」,政府未来有迫切需要想办法开源节流。

Q6. 基建回报会否影响银债派息?

答案:不会。

comp4.jpg

因应新成立的基建债计划,港府制订《基础建设债券框架》,当中介绍基础建设投资风险,表明虽然零售债券所募集的资金将用于资助基础建设债券框架中一个或多个「合资格项目」, 但零售债券下的付款与相关合资格项目的表现并无挂鈎。零售债券不以合资格项目的收入作为抵押,而债券持有人于合资格项目中并无任何权利。

Q7. 为何相关安排之前没有公布?是否打长者主意?

来到今篇文章重点:作为政府发行第9批银债,与过往不同的是,是次银债根据「基础建设债券框架」发行。许正宇称政府可透过计划,更好地管理大型基建的现金流需要,令惠及经济民生的项目可早日落成。

翻查今年二月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宣布财政预算案时,当时提出了今个年度政府将发债1200亿元,当中700亿元为零售部分,包括500亿元银色债券,以及200亿元绿色债券及基础建设债券,当时陈茂波强调,发债所得资金不会用于支付政府经常开支。

换言之,按当时陈茂波的说法,银债发行是500亿,绿债及及基础建设债券的零售部分就是200亿﹐两者分得清清楚楚,没有一个说法是要将500亿的银债纳入为基建债计划。那么到底在这半年之间,到底发生了甚么变化﹐令政府要重新修订整个发债框架,甚至要打倒昨日的我?

comp5.jpg

我不是政府当然没有答案,但最大理由恐怕正是政府财政状况急速恶化。今个财政年度首4个月(即截至7月底)政府已录得财政赤字1,354亿元,不但超出上年度全年赤字一千亿逾33%,更是今年预测综合赤字(480亿)的1.8倍。财政储备更是跌穿了六千亿,倒退至14年前水平,远低于一年政府开支所需。

在储备跌穿六千亿的景况下,政府要发基建债券融资,就不能单靠储备作支持,发债成本要同基建项目回报挂勾。但显然很多基建投资都是长远性质,在楼市疲弱下部分项目如北部都会区更谈不上何时能提供收益,恐怕融资成本将远高于发行银债的四厘息率。这就是为甚么标题会用「发债欠信心打长者主意?」,这方面政府应作更详细解释,以释除疑虑。

Q8. 未来银债是否均用于基建开支?

答案是未定。

金管局副总裁陈维民称,未来的银债会继续根据「基础建设债券框架」下发行,抑或就合适基建项目发行绿债,两者均可,会根据当时政府手头上的项目作考虑。

换言之,又是政府「说了算」。

Q9. 政府应否为基建债券厘定客观的财务及回报准则?

据政府解释,被纳入《框架》下的项目,会由财政司长领导的督导委员会负责评估和遴选,并会监察基础建设债券计划的其他执行工作,包括资金分配和管理,并须经立法会审议通过。

不过这些所谓「准则」仍欠缺客观标准,不像新加坡已具体立法,订定了发债投资基建使用年期必须能超过50年、并由政府全资拥有等借款前提。香港似乎这方面是有需要增加透明度,让市民知道钱是用得其所。

Q.10 香港会否变成借贷渡日?

财仔广告必然有一句风险提示:「还得到先好借」,这句同样适用于政府。

港府经常强调香港债务水平比其他发达经济体偏低,以2023年债务占本地生产总值(GDP)比率约6%,而未来比率维持9%至13%左右,强调政府会继续严守财政纪律。

翻查政府债券计划在2009年通过,当时借入最高未偿还本金总额不超过1,000亿元。立法会于2013年将政府债券计划借款上限提高至2,000亿元,及后又于进一步提高至3,000亿元。按今年财政预算案规划,绿色债券及基建债券借款上限分别定为5,000亿元,意即特区政府在15年之间的借贷额度增加4倍。

comp6.jpg

但这个5,000亿的界线是否真的是一个上限?据去年陈茂波在预算案提到政府借贷比率只会占GDP一成,但今年又改口称会提高至最多13%,可见在没有制衡下陈茂波的心态是「有得借尽借」,按政府预算未来几年每年发债1,200至1,350亿,但借贷规模及比率不难出现每年逐步提高,而市民完全无法作出监察及限制。

发债是属于跨代征税,由下一代偿还我们这一代人的债务,现在政府却向上一代「打主意」用高息吸纳银债,但钱就用来投资一些未来项目。惠及民生的项目还可以说是制造「界外效应」惠及全民,但例如「北部都会区」或「明日大屿」这类「大白象」工程,在甲级写字楼空置率跳升至16%,以及楼价由高位下跌逾28%,这些钱还需要这样花费?

- 颜宝刚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