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評論﹕體改委豈可恢復?


2013.03.14

 

還是在春節期間,2月17日,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13年年會上,吳敬璉、張維迎、曹遠征、鄭新立等人提出建立改革委員會。這個聲音經過媒體放大,成為向三月份召開的“兩會”、政府換屆、機構改革喊話的強音。微博上,甚至有支持者開出一批體改委骨干名單,推舉主任人選。

恰恰是在十年前,2003年,胡溫當政之初那輪政府機構改革中,與計劃經濟同在的國家計劃委員會被拋棄,成立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經體改委簡政的體改辦被並入其中,成為一個局。從中央到地方,發改委都設立了綜合改革司(處),通常只扮演調研角色。事關改革的部門統籌協調,由各式各樣的領導小組完成,比如,2008年成立的“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由副總理李克強任組長,成員來自衛生部、財政部、中宣部、保監會等約20個部門;再比如2010年成立的“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組長是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成員單位有20個部門。

十年之後,發改委成為比國家計委還要強大的機構,擁有龐大的審批項目權力,以至於有小國務院之稱,而改革,則是有名無實。撤銷發改委、取締發改委、恢復體改委的呼聲此起彼伏。

即使在經濟學家中也有不同意見。華生說這種“想法雖好但太天真了。新成立個大衙門,招呼安排的,論資排輩的,鑽營謀位的,官坑全占了,有真想改革又真有思路人的空位嗎?今天連搞改革機構都沒改革創意,搞不搞也就無所謂了。改革已不在口號而在內容。古今真改革從不在新設衙門,而在當政者警世奮發打破常規直面民間智慧”。

然而,在中國,不同意見的經濟學家沒有坐下來討論的習慣和機會。他們通常以接近權勢、媒體擴大自己的圈子、名聲、話語權和影響力。

通過游說“兩會”代表、委員,建立改革委員會或恢復體改委,在“兩會”之上也成為一個話題。3月11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王峰回答中外記者,談及此,說了三個“拿不准”:一是,現在和改革初期不一樣,要不要再搞一個實體機構,拿不准;二是,在範圍如此廣泛、改革任務如此繁重的情況下,要搞一個這樣的機構,把所有的改革內容都統籌起來,干得了干不了,沒把握,拿不准;三是,現在已經有了一個體系,就是那些專門負責改革的高層協調機制,比如醫改、教育改革、科技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等,把它們擱置不用,重新再搞一個機構來推進方方面面的改革,行嗎?拿不准。對於這樣的回答,那些一心希望恢復體改委,在其中“有所作為”的人自然失望透頂。

1982年成立的國家體改委主任是由國務院總理親自兼任。其任務是:理論創新,設計總體方案,協調各方利益,組織試點。當時,各部委的所有改革方案都要送到體改委征求意見,經過體改委協調後才能上報。5位副主任中還有時任副總理的薄一波。體改委最大的特點是,它是在舊體制外建立起來的新部門,沒有舊體制中的既得利益,並且大量啟用新人,是一個嶄新的銳意改革,既重理論也重實踐的部門。

時過境遷,當年推動改革的由下而上,由上而下,上下結合的社會力量早已不復存在。目前爭論各方的焦點已不是意識形態,而是過去二十多年形成的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博弈。那種寄希望於頂層設計,恢復體改委的經濟學家,在一些人眼中,不過是與虎謀皮,“名為改革派實際上是保皇黨人,忠誠的專政主義者。”(陳永苗語)因為改革早已是權貴們的巧取豪奪;中國變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要知道,不是有了體改委就有改革;而是有了改革才有體改委。體改委只能是應運而生,而不是哭著喊著乞求人家成立。因此,無論從哪個意義上來說,體改委都沒有恢復的道理。(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評論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