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普評論】沉默的「熊貓擁抱派」為何又發聲了?


2019.07.10
com0710-web.jpg 【未普評論】沉默的「熊貓擁抱派」為何又發聲了?

上周三(3日),《華盛頓郵報》刊發了一封致特朗普總統和美國國會的公開信“China is not an enemy”(「中國不是敵人」)。該信由5名美國前政要及知名專家學者執筆,95名美學界、外交界、軍界及商界專家聯署,其中不乏一些如雷貫耳的人物,如卜睿哲、孔傑榮、藍普頓、李侃如、包道格、約瑟夫・奈等。公開信稱,使中國成為敵人只會適得其反。這封公開信在中美兩國社會都引起反響。

這些前官員和學者被統稱為「熊貓擁抱派」,這可能過於簡單化。他們並非都是為習近平和中共政權辯護的人,也並非都是從對華關係中獲得極大利益的人,儘管他們中的確有人為習近平和中共政權辯護,也的確有人從對華關係中獲得極大利益。但習近平近年的倒行逆施如實行終身制、對中國社會嚴加管控,已經使他們中的一些人無法再為習和中共政權辯護了。所以他們沉默了。

此外,他們還有其他幾個共同特點:1)在特朗普上台前,他們都曾經主導對華政策或者支持那些對華政策;2)他們對對華政策有所反思,但不贊成特朗普的極端強硬走向,也不贊成特朗普疏遠盟國的做法;3)他們都認為如果美中兩國實施全方位的脫鉤,對美國而言,弊大於利;4)他們很長時間沒有集體說話了。

大陸學者是這樣解釋「熊貓擁抱派」為甚麼沉默的:因為美國的「麥卡錫主義」在特朗普治下正在盛行,「熊貓擁抱派」擔心會被貼上不忠誠於國家的標籤而受懷疑和排擠,不得不保持沉默;他們在美對華政策的大調整進程中,是明顯的失敗方。但是公開信的調子受到中國政府的歡迎。中國外交部對這封信的反應是:中美不是敵人;合作是中美唯一正確選擇;我們對中美關係抱有信心。

而美國方面的一些學者兼異議人士則用機會主義解讀「熊貓擁抱派」為何突然發聲。公民力量創始人楊建利先生觀察到,這些在特朗普上台前主導美中關係政策的人物,在7月3日之前保持著沉默,至少是集體沉默,但在大阪峰會上,他們從特朗普對習近平的妥協讓步中看到特的強硬對華政策柔軟化的可能性,於是集體發聲。

這種「麥卡錫主義」和機會主義的解讀並非沒有道理。不過,依我之見,他們的集體發聲跟下邊這個因素可能有更大關聯,即,這些前官員和學者對共產黨內部的改革及其黨內改革派還寄以希望,存在幻想。

這反映在公開信七條建議中的第二條:「中國並非鐵板一塊,其領導人也並非冥頑不化。」他們的意思是,只有競爭與合作平衡,才能加強中國內部溫和務實、建設性的聲音。其實習近平通過幾輪反腐整黨清黨,黨內只有表面忠誠於習近平和骨子裡不忠誠的區別了。另外,熟悉美中貿易談判細節的人說,特朗普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曾不止一次地暗示中共領導層中的改革力量願意推動美國議程。這不能不讓人聯想到,如果美國的對華鷹派人士也認為中共黨內尚存改革力量,更何況這些被指為「熊貓擁抱派」的溫和派人士呢?假定中共黨內確有改革派,那會是誰人呢?有人說就是習近平和劉鶴。這就Funny了!取消任期限制的人明明在大步後退,如何又成了改革派?

公開信中,我最不能忍受的一點是,這些前官員和學者們認為,是美國在憑空制造敵人,但卻絕口不提中國視美國為敵久矣。這些人差不多都是中國或亞洲專家,不可能不知道美國一直是中國的頭號敵人,從來沒有改變過!從顏色革命、茉莉花革命到和平演變,中共政權一直防範的就是美國!

這100名美國前官員和學者或許不能代表美國的主流民意,但是他們的不同聲音,應有助於釐清美中關係中至今依然混沌的地方。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