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中下旬,胡錦濤完成風塵僕僕的歐洲四國之旅回到北京,接待完美國總統布什的來訪,就該是中共中央公開紀念前總書記胡耀邦90冥誕的活動開始了,也是胡錦濤收拾心情,好好調整一下自己的內政思維的時候了。
重新公開紀念胡耀邦,是胡錦濤主政後第一個顯示出政治魄力的大動作。海內外媒體、輿論雖然對胡的意圖有各種猜測,但整體上是給予積極、正面評價的。無論紀念活動的規模是否會如媒體報道的一樣縮小、設限,由中共官方公開紀念胡耀邦,還是對外部世界釋出了許多具有正面意義的信息,值得在此一議。
可以說,這是邁出了舉足輕重的實現社會和解的第一步。“實現社會和解”的話題,是以往中共領導人不敢正面面對的。事實上,今天的中國大陸社會,連續二十多年政策上只重經濟發展而忽略政治改革的單向傾斜,已經累積起越來越深重卻一時無以化解的社會衝突與社會矛盾。
比方,民生問題上的貧富兩極嚴重分化,就是因為政治上權力利益分配不均造成的,以致錢權交易、官僚貪腐大行其道,使社會公平出現嚴重失衡;人權問題,在胡錦濤治下不進反退,以致中國在宗教自由、新聞自由上廣為國際社會詬病,成為中國國家形象在國際上最顯眼的瘡疤﹔由前任、再前任領導人所一手製造的“六四”天安門事件與“法輪功”事件等等遺留的冤案、錯案,長期得不到解決的後遺症﹐加上新生出來許多諸如上訪、罷工、示威、地方暴動等等妨礙社會穩定的問題,而令得中共在政治管治思維上越來越缺乏自信,由此導致各種收緊、關停的負面政策頻頻出台卻於事無補,反而使社會矛盾和社會積怨愈演愈烈。
外交上,胡錦濤近年來著力甚多,作為最高元首,在一年內出訪國家之多、之頻繁,是破了以往中共領導人的紀錄的。但是,北美、南美、歐洲這麼一大圈的走下來,胡錦濤如果足夠聰明,至少應該獲得這樣的領悟:外交是內政的延續。當今中國大陸在外交上碰到的許多問題,其實都可以在內政上找到癥結。比方,中美之間因為台灣問題帶來的敏感微妙關係,中國與歐洲之間在解除對華武器禁售問題上的角力,都需要回歸到內政問題上去消解。
最明顯的例子:在解除歐洲對華武器禁售問題上最支持中國的德、法兩國,已經明確表示,因“六四”事件而來的“對華武器禁售”問題,一定需要中國方面在“六四”問題和“人權”問題獲得新的進展後,才可能解套。
台灣問題,因為台灣的民主制度與政黨政治的發展與進步,國際社會則更不會為了遷就中共的“統一”需要,而容忍任何對台武嚇的舉動,美國總統布什近日在南韓的講話中公開美言台灣的民主政治,就是一例。也就是說,中國大陸一天在民主、民生、人權和政制上沒有根本性的改善,台灣作為一個獨立的民主的政治實體,只會與中國大陸越行越遠。
顯而易見,無論內政本身郁結的問題,或是外交僵局上呈現的內政癥結,都不能不有賴於內部矛盾的消解。而公開紀念胡耀邦,正面邁出“實現社會和解”的第一步,正可以從中起到化解歷史僵局,宣導社會積怨,開啟發展的新機的一石數鳥的作用。
回頭看,“六四”事件的發生與激化,直接就是因為中共領導層對胡耀邦的不公平待遇而引發的;胡耀邦被迫下台的1987年,正是台灣當局在蔣經國主導下開放兩岸探親,隨即開放黨禁、報禁的一年。如果思想開明的胡耀邦當時在任上,一定會對兩岸和解有更積極、正面的回應。包括今天多年陷於談判僵局的西藏問題,胡耀邦任上,也曾有過廣受輿論好評的相當開明的西藏政策的出台。可以說,“紀念胡耀邦”之一石,可以關涉“六四”僵局的破解、兩岸和解、西藏問題的平順解決等等數鳥,就看胡錦濤、溫家寶在邁出“社會和解”的第一步以後,下面的棋子該怎麼下,步子該怎麼走了。
“實現社會和解”是一個牽涉面廣泛而需要大膽、穩妥進行的政治過程,人們不能期待胡溫的“一步到位”。但是,至少不要邁出一步又退後兩步,在政治改革問題上始終徘徊不前。顯然,不實現社會和解,所謂“建設和諧社會”,就成了一句空話。
伊川評論
- 評論﹕胡耀邦和中國經濟改革--胡少江
- 伊川評論﹕“逼良為娼”何時休?--11月8日“中國記者節”有感
- 伊川評論﹕從《八九點鐘太陽》想到“文革博物館”
- 伊川評論﹕“超女”、社會生態及其它--和一位美國環境生態學者的對話
- 伊川評論﹕“和諧社會”必須是一個“正派社會”--再議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施政目標
- 伊川評論﹕走出對“鄧小平理論”的迷思——評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
- 伊川評論﹕再說“動態管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性命題
- 伊川評論﹕“自主創新” 與“動態管理”--寄語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
- 伊川評論﹕“自主選擇權利”和“文明的多樣性”,前提何在?——胡錦濤聯大講話一議
- 伊川評論﹕“自由批評”的力量--從卡特裡娜颶風災難引發對美國政府的批評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