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评论﹕没有大众参与,就没有社会提升--从“超女”想到赵本山、郭德纲和单田芳


2006.07.18

模仿美国FOX电视台“美国偶像”节目的湖南电视台第二届“超女”歌唱大赛评选活动展开,又一次成为传媒热点并引爆了网民大战。众声喧哗,煞是热闹。

由“超女”的“火”,想到了另一个同样为大众文化样式的传统民间艺术的“冷”。这个“冷”,近年又由于一些钟情民间艺术的有心人不懈的努力,最近在悄悄地复苏、回暖,似乎在观众中重新热乎起来。笔者这里想特别提出来讨论的,是赵本山和“二人转”、郭德纲和相声、单田芳和评书这些传统民间艺术的最新发展趋向。

大众文化和民间艺术是两个容易被混淆的概念,正如“雅文化”与“俗文化”、“经典”与“流行”,其实同样是容易混淆的概念一样。传统民间艺术--包括评书、评弹、鼓书、相声、二人转到地方戏曲、民俗歌舞、京剧等等,在今天一般人眼里,都是和大众流行文化相对立的“雅文化”。其实,传统民间艺术,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里,曾经是大众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翼,或者根本就是大众文化的本身。顾名思义,大众文化,就是大众参与的文化。广泛的社会参与,就是大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创造活力所在。

近年“超女”的“火”,其实“火”的不是歌手选拔这么一种形式包括其歌唱内容(从以往的青年歌手大奖赛到现在的“梦想中国”,不是同一种类型么?),“火”的,正是这种有史以来最广泛的大众参与,所谓“粉丝”、“玉米”、“饭盒”之类的歌迷狂热,表达了最充分的社会草根性,溢出了以往的“体制框框”,这正是让习惯了一手遮天、一言定乾坤的刘忠德之类的中共文化官僚们大为感冒的地方。也恰恰暴露了他们害怕失去话语霸权、害怕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的专制心态。

应该说,“超女”作为一个成功的市场和媒体运作,其动员社会广泛参与的方式,正是值得今天陷入全面式微的传统民间艺术最值得借鉴的地方。

事实上,近年来,赵本山通过媒体和市场的力量,几乎以一个人之力救活了一个剧种--二人转﹔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把相声从电视、舞台重新带回到饭馆、茶社和堂会,广受平民百姓欢迎﹔单田芳则干脆以办公司、办文化村专营评书的方式,据说光通过广播听单田芳评书的听众就达两亿人。

就像“超女”通过互联网、手机短讯等现代信息手段一样,郭德纲的相声、单田芳的评书、赵本山的二人转等等,正是通过市场、传媒和茶社、堂会这些新旧方式,重新激活社会民众的参与热情,重新找回民间艺术的草根性,因而重新焕发古老的民间艺术的新鲜活力的。今天面对式微困境的昆曲、京剧、交响乐、西洋歌剧等等,也应该从中获得应有的启迪。

其实,无论大众文化或者高雅文化,都是一种广义的消闲文化。其中确实有艺术趣味、艺术层次的高低、俗雅之分,但此间的俗、雅界限,并不是那么截然分开和绝然对立的。不说今天被称为“文学经典”的“三国”、“水浒”、“西游”,最早就是从俗文学的“话本”而来﹔就今天已成大众文化的“经典”的邓丽君,当年遭受文化党官的围剿批判,其火力可比今天批判“超女”要猛烈得多呢!可见,大众艺术趣味的提升和俗文化经典化的过程,都离不开这个--大众的广泛参与、相应的舆论导向和社会的选择淘汰。

如果说,首届“超女”的表现确有其粗俗一面的话(虽然这“粗俗”本身就可以讨论),相信经过舆论的反馈,第二届“超女”就必定会有所提升﹔同样道理,作为相声一代宗师的侯宝林,其许多经典段子,都是经过观众的选择而经历了从“粗俗”到“高雅”的提升过程的﹔反之,今天被视为“高雅艺术”的昆曲、京剧、交响乐等,如果不能放下身段“入世”和“入俗”,重新在新一代的年轻观众中建立“粉丝”群--也即戏迷、乐迷群体,就只有走向式微和消亡的一途。

因此,无论对“超女”一类大众文化或者对相声、评书、戏曲一类民间文化,政府的责任是要扶持,提升,而不是打压、扼杀。在这方面,著名的北京朝阳区文化馆对评书、相声、京戏票房到小剧场艺术的热衷和扶持,就是把普及与提高,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相结合的另一个好范例。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