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評論﹕請胡、溫清夜捫心--為紫陽送行


2005.01.25

報載,在聞知趙紫陽逝世,趙的女兒王雁南說:他終於自由了。金庸先生為之潸然淚下。

金大俠──查良鏞先生在武俠小說領域裡獨領風騷,近年來在香港和其他社會事務上也多所發言。在香港的政治版圖裡,他是被劃為“親中派”的──他近年的言行常常被媒體輿論詬病的地方,恰恰正是當“跟跟派”,為了附和北京當局的意圖而不惜時時以假面目示人,少見獨立、真誠的見解與發言。所以,媒體上有“金大俠變金無俠──金庸猶在,俠氣盡失”之議。

這一回,趙紫陽之死,“他終於自由了”一語,顯然觸動了金庸的良知深處,這淚水流得真實、感人,令人動容。由此,也想到當今北京政壇上的那些頭頭腦腦們,不知當此紫陽遠行之日,清夜們心,心底的良知,會不會稍稍受到觸動?

當今為政者──胡錦濤,溫家寶,一個被稱作“團派”,由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一手提拔起來、當年黨內知名的“團派三胡”之一(即:胡耀邦、胡啟立、胡錦濤)。溫家寶,則是哪怕不願意也要被戴上標簽的“趙派”。趙紫陽任總理和總書記期間一直備受重用而平步青雲,溫家寶最知名的事件,當然是必將載入史冊的陪同行將下台的趙紫陽深夜探望八九天安門廣場示威學生,趙紫陽說“我來晚了”那個含淚帶血的的歷史畫面。

未來的中國歷史一定會寫下這一筆:論到二十世紀下半葉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鄧小平、胡耀邦、趙紫陽,是三位缺一不可的設計者和奠基人。“要吃米,找萬裡,要吃糧,找紫陽。”中國老百姓的這句民謠,甚至遠在鄧小平真正復出以前的七十年代末期,就廣為流傳了。

趙紫陽當時是救民於水火的人民的功臣,也是拯救共產黨政權危機的執政黨的功臣。如果沒有胡耀邦和趙紫陽作為左右手,在十年文革剛剛結束、積重難返、百廢待興的浩劫廢墟上,鄧小平作為改革開放路線的主要設計者,怎麼可能施展開拳腳,以農村改革、設立經濟特區作為突破口,把中國推向了持續二十余年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力大增的繁榮之路。

未來的歷史也必將會記下這一筆:鄧小平的歷史功罪之中,抹不掉“六四”天安門廣場下令開槍、屠殺學生和平民百姓這一筆,也抹不掉另外一筆──為了保住自己的權位,不惜把輔助自己為改革開放開山創業披荊斬棘的左右手──胡耀邦、趙紫陽,在短短的兩三年內先後砍掉。可以說,胡耀邦,是被鄧小平的錯誤(包括黨內保守派的夾攻)逼死的;趙紫陽,則為了和平理性、按照民主程序解決問題,避免平民百姓的流血犧牲,而最終失掉自由,被囚禁終生,死不瞑目。

胡耀邦,趙紫陽,這是中國人民一百年來邁向民主、自由的現代化之路上,最傑出也最悲壯、最沉重也最慘烈的兩塊奠基石。作為與胡耀邦和趙紫陽有著如此密切個人關系的後輩繼任人──胡錦濤與溫家寶,清夜捫心,將要以何種面目,面對自己的業已駕鶴西去的老恩師、老上級和老長輩呢?

很顯然,胡耀邦、趙紫陽的個人不幸,是中國式政治──所謂“中國式社會主義”的必然結局。趙紫陽的被幽禁至死,把目光稍稍推前,可以讓人想起晚清開明皇帝光緒,被“垂帘聽政”的慈禧太後幽禁瀛台、泣血而終的故事;把目光稍稍推後,則讓人想到前任國家主席劉少奇在文革中的遭遇──因為與毛澤東本人一言不合,以一國之尊之身,竟然遭到以“叛徒、漢奸、工賊”的罪名,落到暗無天日裸屍而死、骨灰無存的悲慘下場!

可以說,無論光緒或者劉少奇,胡耀邦或者趙紫陽,都是為中國社會的政治改革而死的,百年來的歷史,生死隱然一線,要這樣連起來看。

今天,趙紫陽又帶著先人的未竟之業,抱憾遠行了。

百年來多少先烈、先人赴湯蹈火、前赴後繼,專制皇權的巨影始終無以擺脫,中國社會的政治體制、政治思維的改革,便成為今天趙紫陽逝世以後,留下的最大一筆歷史遺產、歷史負擔和歷史欠賬,同時,也成為新一代繼任者胡錦濤、溫家寶面對的最大一個歷史課題、歷史空間和歷史資源。

明確地說,實行政治改革,通過政治改革真正為中國人民造福,正是歷史留給胡、溫一代的領導人,幾乎是唯一的、可以青史留名的揮洒空間。胡錦濤和溫家寶,有沒有基本的歷史感呢?如果說“歷史感”太玄,有沒有考慮過自己未來離任後的“歷史定位”呢?還是為了眼前權益的保住權位,再去做那些為禍自由民主、同時為禍中國老百姓的違心事、誅心事、傷天害理之事呢?

“他終於自由了。”紫陽遠去,為紫陽送行。胡錦濤、溫家寶們,清夜捫心,像金庸金大俠落淚一樣,叩問一下自己的良知吧!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