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的"伐無道"議案,由於未能有把握獲得多數安理會國家支持,而推遲表決,伊拉克危機依然混沌不明。
國際間和美國國內的反戰運動并無間歇,尤其是美國的校園。本次節目采訪了美國耶魯大學東亞系的教師蘇煒先生。他表達了自己的反戰立場及其复雜的思考。
自後冷戰時代開始已經,國際新秩序正在重构,以海灣戰爭為轉折點,任誰要策動以侵略別家領土為目標的戰爭,已遭千夫所指;又以波斯尼亞种族屠殺為契機,又科索沃危機為標志,要凌虐生靈,屠殺本國人民,亦屬不能了。
無疑,薩達姆犯下了雙重的罪行,對外侵略和對內濫施暴政。而當下的伊拉克問題,聯合國安理會面臨著後冷戰時代最大的考驗。人們都期安理會國家能放下歧見,找到一條避免啟戰的途徑。不過,反戰與和平主義是一种崇高的理想情操,卻須建立於正義的基石上。1995年波斯尼亞塞族政府軍屠殺八千多穆斯林男子和儿童,為二戰以來最大的种族殺戮,荷蘭駐波國六百余維和部隊無所作為,事發後荷蘭內閣因此總辭職;而今,巴爾干穆斯林得到解救;南聯盟人民推翻米羅舍維奇"民族主義政權",國家浴火重生;阿富汗人民結束內戰及揮別中世紀神權的黑暗……這些都是人類之幸事,生命之幸事。"民生以德義為本,兵事以民為本。"這應是抱著"人本主義"道德關怀的人對海灣危機的視點與立場。(九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