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樺書評:《維權詩集》--蔣品超主編

當我手裡拿到今年剛出版的《維權詩集》,心裡想的是,今天,詩還為什麼而寫……

2008.06.20

Rights
《維權詩集》--蔣品超主編


焦國標在序言中說,針對專制的中國維權史有五千年,維權詩史就有五千年。我想他的意思是,詩歌一直記載著人民對腐敗的不滿、對壓迫的反抗,以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維權詩集》裡面收錄的詩歌,大部分是對於國內不良現象的控訴,幾乎可以組成一幅中國負面新聞的地圖。在書中,我們可以讀到關於汕尾土地血案、太石村選舉、礦難、沙蘭鎮洪災、強拆民宅強佔土地、西藏等等問題的詩作。詩歌要說真話,若能披露政治和社會黑暗面當然是好的;但詩歌強調抒情,記錄真實細節不會比得上新聞報導或報告文學。如果只是為了知道黑暗面的資訊,實在不必來讀詩歌。如果將詩視作資訊,希望廣為流傳,網上發表是更好的途徑,不必出版書籍。

我看著《維權詩集》,一面為裡面的血淚控訴感到沉重哀痛,一面在想,在這個時代寫詩,是否還要像以前那樣追求殿堂式的高尚位置、歷史的垂青呢?當舉世轉向視覺文化、文學逐漸被大眾文化摒棄的時候,詩已經成為了邊緣小眾。但不再貴族的詩,反而可以更自由地作為每個人抒發自我的途徑。香港去年有一群紮鐵工人罷工抗議,期間就有工友寫起了詩。詩歌作為一種情感載體,幸而尚未過時。尤其當主流的語言愈來愈重消費文化,當遇到特別沉重的重大事件,詩歌語言的價值就在此顯現了。

因此,一本《維權詩集》,應該比一般的文學選本更加平等,我建議可以參考視覺藝術展覽的“文件展”概念,額外重視那些稍縱即逝的遊擊式創作,以大量的收集數量,去展現歷史也未能囊括的廣闊橫面。當然,收集工作的困難,我們是理解的。

從藝術而論,書中詩人裡比較值得注意的是鄭小瓊,她是80年代後出生的“打工詩人”,得過重要獎項。她的詩非常密集、沉重,民間口語和詩歌意象的語言交集,長詩是中國社會的浮世繪,幾乎可以取代鏡頭,這大概和她的確生活得比較接近社會底層有關。若重視詩的政治和社會面向,詩就從來不止於語言問題。這也正如這本書中,內容上最為充實沉著的,是第二部分“民生思潮”的作品,其中的詩作會更像我們所說的攝影詩,以充滿情感的角度、充滿質感的語言,反映出今時今日廣闊中國的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看出歷史的厚度。

如果我們重視詩的政治面向,詩有典重傳統,如書裡第五部分“維權歷史”中收錄的反右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的一些詩歌,包括比較著名的詩篇如食指的《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和北島《回答》等等。另外,詩也可以釋放成今日網上的惡搞語言,例如書中的《中國問題民謠選》,裡面這樣諷刺CCTV的政治套話:“會議沒有不隆重的;閉幕沒有不勝利的; 講話沒有不重要的;鼓掌沒有不熱烈的; 領導沒有不重視的;看望沒有不親切的;接見沒有不親自的;進展沒有不順利的; 完成沒有不圓滿的;成就沒有不巨大的;”這種對語言的敏感,既平民,又可貴,且令人愉快。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