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心書評】《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


2015.02.13
bookcover-350.jpg 白先勇與廖彥博合著《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

在台灣歷史上,於1947年發生的“二二八”事件是一個慘痛的悲劇,因晚間查緝私煙而成為導火線,引爆起累積的民怨,繼而擴散至族群衝突,最終掀起一場本省人和外省人互相廝殺的大悲劇。多少年來,在當局的刻意封鎖下,事件的真相是一個禁忌、一道暗傷,由此帶來的衝擊和影響,一直都未曾消散。有些對於“二二八”事件的研究,多半集中在二月二十七日事件爆發起,到三月上旬這一段時間。然而對於“白崇禧來台宣慰”這段歷史,卻仍然沒有專門、詳盡的討論。

著名將領白崇禧之子、曾寫出《臺北人》、《紐約客》、《孽子》等小說作品的著名作家白先勇,與歷史學者廖彥博,寫了《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這本書。

白崇禧將軍自幼參加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北伐、抗戰、國共內戰,一生命運與民國息息相關。民國三十六年三月十七日,時任國防部長的白崇禧上將,奉國民政府命令,帶領十餘名隨員,由南京飛抵台北松山機場。他所承擔的使命,是要宣慰“二二八”事件之後,全島六百萬人惶恐震懼的心靈;他要查明的,是台灣軍政當局千方百計想要隱瞞的真相;他所面臨的,是躁動不安的局面,和紛亂如麻的善後處置。

時至民國三十八年,國共內戰造成兩岸隔絕。國府當局撤退來台,意外發現白崇禧在台灣民間的崇高聲望,便處心積慮,加以淹蓋泯滅。於是,台灣近代歷史上這不可不知的關鍵十六天,便成了一段被隱藏多年的故事。

白先勇與廖彥博,秉持“還原歷史真相”的態度,重建白崇禧奉命來台宣慰的前因後果,盡量以每個小時作為單位,近距離觀察這平撫傷痛的關鍵十六天。為了提供後續研究的便利,本書附錄與白崇禧宣慰台灣相關的函電、講詞,一字不改,全文照錄;此外,為了彌補官方檔案的不足之處,本書收入白先勇對“二二八”見證人蕭錦文、受難家屬楊照等的口述訪談五篇,可以提供讀者來自民間社會庶民記憶的不同觀察角度。其中談及的內容和問題包括:

白崇禧如何成為來台宣慰的人選?

這十六天當中,白崇禧作了什麼決定?發生了什麼作用?

前後期間遭受到什麼樣的困難和阻撓?

對於“二二八”事件的發展與善後,還有往後的台灣,又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書中還透露,當時台灣軍警中的鷹派代表人物柯遠芬,在暴亂期間力主殘酷鎮壓,甚至在白崇禧面前說過“寧可枉殺九十九個,只要殺死一個真的就可以”等混帳話,結果被白將軍駁斥道:“殺一不辜而得天下者不為,今後對於犯案人民要公開逮捕,公開審訊,公開法辦,若暗中逮捕處置,即不冤枉,也可被人民懷疑為冤枉。”

幾位當事人受訪時都回憶了歷史的轉折過程:他們在無辜入獄之後,原都以為死期已至,豈料竟在某日某時獲得釋放或減刑,後來回想都推斷必定是白將軍的宣告發揮效力,救回他們一命。其中一位甚至已帶上頭套趕赴刑場,不料囚車轉了幾圈後返回原地,在千鈞一髮之際逃過一劫。

閱讀此書,讀者可以看到白先勇透過文字與論述,重新鍛造了他的父親白崇禧的形象,也可以對“二二八”這一造成歷史傷痛的事件,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及理解。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