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良懋书评:《新闻是历史的画面--香港的电视新闻》

经常有人说,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对,这大概对于平面传媒的报刊就十分贴切,初稿嘛,那要由专业人士书写的,文字传媒感觉很强。但如果说,新闻是历史的画面时,那么最能「对号入座」的,恐怕非电视新闻莫属,因电子传媒倚靠画面和声音去传播资讯;今天的新闻,大可构成明天历史的初型;讲到报纸,一定脱不了书写,亦即「草稿」;而说到画面,今天电视的新闻,到明天就成了「有声」历史,仍可让人收看,或者追怀一番。

2010.09.24

何良懋现在要为听众朋友评介的新书,就叫做《新闻是历史的画面——香港的电视新闻》,今年较早时由香港的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作者李家文,毕业于树仁大学新闻系,长期是香港无线电视新闻部记者;2009年中,更由该台助理中国采主,调任为助理采访主任。现为香港浸会大学及树仁大学兼任讲师。

李家文这本书,是由她就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的博士论文改写而成,主题是探究经历九七前后的社会政治现实的变化,如何影响香港电视新闻的运作及发展。全书近200页,内容分为五章,因为以论文改写而成,书中讲述历史背景部分,以及电视新闻节目的运作方式,对香港的读者不会陌生。何良懋较关心的是,作者介绍电视新闻取材、表达形式以至媒体与权力中心的角力关系,如何改变香港的传媒生态。所以,从书中引用一些电视新闻报道个案,大可窥测香港传媒在回归祖国前后的自我审查程度,有没有引致如「温水煮蛙」之类恶劣情况。

这本书,真正是由新闻行家回到学院,通过学术理论的洗礼,总结业内发展经验,结合个人的采访台前幕后故事,疏理电视新闻发展趋势。这样写出来的书,才不致脱离现实,不会纯以理论空谈传媒行业规律。书中第三章,更引用很多香港电视新闻业者与政治力较劲的经典案例,像亚视六君子事件、无线不播 BBC 的毛泽东纪录片集、香港传媒专访台湾领导人、2009年香港记者实地采访新疆乌鲁木齐「针刺事件」遭殴打等,都反映了「一国两制」下,香港传媒与中国内地新闻一些不易调和的编采矛盾现象。关键在于,中国大陆的一套新闻观是传媒要为执政党服务,所有新闻报道必须事前受到政府严管。

作者李家文的看法是,香港电视传媒既要加强采访内地的新闻篇幅,但却到处受到限制;而在九七年以来,香港传媒所报道的政治议题篇幅逐渐减少,加上新闻娱乐化冲击下,再受广告商间中影响新闻取材,电视台新闻部的压力,往往不一定来自新闻前线,而是电视台这机构本身,以及宏观社会政治大气候。

香港新闻工作者大都做到长期坚持独立,不偏不倚,既维护新闻机构公信力,又得履行监督功能的职责。但今天摆在眼前的,香港新闻传媒之路绝非一条康庄大道。更何况互联网近十年一直在扩大影响力,传统电子传媒如何可以打出一条血路,实在也不是单一家机构所解决得了的课题。

本书探讨香港电视新闻的变化,聚焦本地电子传媒的发展脉络,自是应有之义。作者身为现役传媒工作者,自然写得手到拿来,所述资料,也具有足够说服力。但何良懋认为,如果可趁此也探索一下,香港的传媒是如何倒过来影响了大陆电子传媒一些思维心习,以至实务操作方式,把自由社会新闻观慢慢「融进」内地行家以及传媒系统,当可使人更为全面地看到中港的新闻互动,看到今天大陆与香港传媒交流后的新方向,那或会更立体地呈现香港作为边陲,毕竟也影响著中国这个「中心」的行事方式,或者内地传媒人的某些行为模式。

何良懋当然明白到,电视新闻虽云是历史的画面,但如果身在其中的有心人,都能够时刻记挂,怎样把传媒行业这「第四权」化作改进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那么,新闻人每天的工作才不致流于机械化,而缺乏了正义能量。我经常向同行讲笑说,如果想发达的人,千万不要加入新闻传播界,皆因这种工作与社会服务的性质不遑多让,如果缺乏对社会的人文关爱,恐怕也不会做得长久。

李家文这本新书,可说是凝聚了她过去逾十年电视新闻生涯的真实见闻感受,通过了学术整理,现在呈现读者眼前的,大概已经不只流于历史画面的吉光片羽,也是一种经得起考验的社会承担精神吧。

何良懋的书评就到此为止,在这里也非常多谢各位,再会!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