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推普废粤”政策在穗黑箱进行
2014.07.30
在广州曾掀起反对浪潮的“推普废粤”语言政策,4年后卷土重来,并准备加快推行。有评论认为,语言统一有利于专制统治。(刘云报道)
由广东省政府直接管辖的广东电视台,在今年6月底开始,在没有任何预先通知下,“正点报道”的新闻时段,突然由过去一直使用的粤语广播改为用普通话,事件经传媒报导,4年前出现的“推普废粤”再度成为网民热论的议题。但是,在同一议题上,4年前广州市千人上街,高喊保卫粤语的行动,现时已不复见。相反,市面一片平静,网上的跟帖偶被“举报”即被删除。
广州听众麦先生,对于广东省电视台静悄悄地缩减粤语报导新闻,及粤语广播的娱乐节目,并没有强烈的反应。他解释,其中一个原因是他早已放弃看大陆的电视节目,另外的原因是,当局汲取4年前的教训,故是次使用暗度陈仓的手法,静悄悄地推行政策。
麦先生说﹕ 当年政府用激烈的方式做,因而产生激烈的反响,现在则静悄悄地做。坊间有说,很多民众不喜欢的事都会用这样的方式。一开始大声地说出来,大家就自然会反抗,当反抗后,(政府)会叫停一段时间。但是,往后会在你不知不觉间继续进行。当事情已做至尾声时,大家还可以有什么反响?因为有一些人根本不知(政府)在做,即使当你知时,它(政府)已差不多做完。
“推普废粤”行动,相隔只不过4年时间,但是,社会的反应却是一冷一热的两极化,原来也跟当年的参与者往后的发展及遭遇也有关系。当年曾旁观示威抗议的麦先生谓,当年撑粤语的人现在已各自有不同的发展路向,有不少人已转往其他省市工作,亦有人已出国留学,更有人因进入商业社会而受到商业文化的薰陶所致,因而欠缺新的年青人带领讨论议题。另外,他有朋友4年前参与保卫粤语行动后,便遭受官方打压,包括滋扰,甚至跟踪。同一议题今再出现时,朋友选择了沉默。
麦先生说﹕四年前被人拍摄到(他参加撑粤示威),随后的2年,被人跟踪。
本台曾尝试联络4年前因参加示威活动,事后被官方拘捕的多名参与者,但是,他们当年使用的联络电话现已全部终止。
2010年7月,广州政协会议上有一名政协提议,把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或新闻频道改为以普通话为基本播音语言,指由于广州的人口有三分之一是外来人,故增加普通话节目,能增加收视人数,及能提高人口素质和文明程度。随后引发社会强烈反弹,逾千人更跑到街上高举保卫粤语的诉求。事件最后在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一句“子虚乌有”而落幕。不过,广东省政府在2011年12月17日公布“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述明政府、教育、传媒等界别的人士需使用普通话而非地方方言,政府的公文、影视字幕、刊物、服务行业等在内的用字,均不得使用繁体字和异体字,否则会受到行政处分。
居住在广州的外省人士高先生表示,纵使不能讲粤语,但就一直关注有关事情的发展。
他对民间社会在是次“推普废粤”的议题上没有强烈反抗感到很无奈,亦认为可悲。他分析,个中的变化跟广东省政府近年间不断以高压手段打压群体活动,及将关键人物直接送进监狱去有关。
高先生说﹕我觉得很可悲就在于当局很多行动起到作用,有些作用就直接如要求财产公开,就把你判刑,放到监狱去。广东的不单是郭飞雄或是唐荆凌等,直接放到监狱去,这种高压的方式对这次的事件,有相当大的作用。
他指由“南方周末”事件起,随后多名维权人士受到的打压,都是一浪接一浪的出现,令民众会产生寒蝉效应。
高先生说﹕(被捕的广州维权律师)唐荆凌虽然几乎是为到某一件事,但是,综合起来,唐荆凌不是为到某一件事,他基本上是有某一个指向,就是民间的维权,社会的不公。这受到打压,民众就可以想到,‘我为了我的地方语言的权利去抗争?’这是每一个人的抗争,个人的抗争都要付出代价,这代价已看到了,就是为到某一个理想抗争都已经进监狱,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他指出,广东省过去的传统是,官员跟民众站在同一阵线,对中央的政策作出变通甚至抵抗,不过,他指,这已是明日黄花的事。昔日广东社会非常开放的日子已不复在,相反,广东省已变成全国的一只棋子,不再保存自身独特的传统。
广东省的独特传统,其实,不只官民对中央政策采取的态度,还包括丰厚的岭南文化。4年前已就保卫粤语与友人们设计“碎粤神偷”海报的劳震宇,4年后仍旧关心粤语的存亡,更倡议7‧25为粤语日。不过,他强调“粤语日”意念是要凝聚大家的共识,共同思考社会为何要保护粤语及个中的意义,而不是沦为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的事。他回忆,4年前在保卫粤语的活动中,看到一些激进的人士绑架了整个活动,引致他并不赞成街头运动,避免温和的诉求及理想被模糊。
劳震宇说﹕4年前的事,有些人高喊的诉求,我们都未必赞同,如‘不懂广东话就返乡下’,所以,我自己对群众运动是有保留的。
劳震宇认为,推广普通话的目的在于人人都会讲普通话,而不是人人只讲普通话。他更引述已故总理周恩来于1958年的政协会议上曾说﹕“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他担心,粤语在未来十年至二十年很有可能被逐渐边缘化,情况如广西的南宁等很多地方,已由原来以粤语为主,变为今天以普通话为主流的语言。
他觉得语言不仅是沟通工具,亦意味著身份的认同和文化的传承,故认为中国若只剩下一种语言,而文字就只是简体字,会是一桩可怕的事,会使千年的文化出现断层,无法传承,破坏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多元生态。他希望,中国政府能制定保各地各族语言文字的政策。不过,他承认现时没有任何具体计划如何实践他提出的“粤语日”的意念。
昔日在广州从事传媒工作的时事评论员长平看著“推普废粤”四年间的变化,他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上台后,公民运动的空间越来越收紧有关,导致现时再难以看到有街头运动的事。不过,他觉得语言统一化的背后,隐含著一个更大的意识形态。
长平说﹕从大一统的政治来看,统一语言向来被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而且是必要的。
他指,广东省4年前推行的“推普废粤”根本一直没有放弃,整个意识形态就是要废除方言。虽然,在中国的教育中承认及肯定方言的作用,但是,学校教育以至文化出版,方言从来没有位置。
他记得,上海的电视台也曾使用上海话广播,后来被停止使用,引致全国就只有广东省的电视台可使用方言广播。不过,目前粤语广播也被勒令废除,便等于语言在广播电视系统中,实施了彻底的大一统,这个大一统就是跟标准化的意识形态有关系。
长平说﹕中国大陆的意识形态对统一、正统、中心、规范及标准等的概念,有著强烈渴求,甚至将之神圣化,所以,这种教育影响的大多数中国人很难想像一个国家,一个省市有几种官话并存的情况。
现旅居德国的长平强调,他并不反对普通话,但并不认为就要废除自己的母语。他指,欧洲很多国家都有多于一种官方语言,但是,人民之间的沟通,讯息的传递并没有影响,相反,语言多元化更可促进交流的兴趣,对脑筋运用更有帮助。
长平说﹕多元文化共存的空间会变得更加狭少,这不利于文化发展。从政治方面,它强化了统一,正统的概念,这是有利于专制统治,不利于多元文化促进自由、平等及民主等。
同样以粤语为母语的香港,往后会否也遭遇同一命运?长平不排除有可能,但他觉得当中有一个关键要素,就是人会否抵抗,因为当人不抵抗时,官方便可以很容易推行任何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