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毁誉参半 学者忧香港法治受损


2019.02.20
feature-greater-bay1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订明香港重点强化创新与科技,并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成为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中心,但被质疑是为内地走出国际的「踏脚石」。(粤港澳大湾区香港政府官网图片 / 拍摄日期不详)

令香港人疑惑重重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中央周一(18日)公布规划纲要,订明香港重点强化创新科技、金融及法律发展,并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有人质疑中央借助香港的国际地位,成为内地走出国际的「踏脚石」,亦有学者警告香港必须维护现有法制,否则肯定失去国际独特优势,并沦为中国「用完即弃」的小城市。(覃晓言 报道)

中共中央国务院周一(18日)颁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文约27,000字、共有11章,订明香港、澳门、广州及深圳为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带领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及肇庆市构建大湾区,以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港府当局会联同广东省政府及澳门政府,于周四(20日)在香港举行宣讲会。

纲要提到,四大城市各有分工,其中香港负责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国际层面的经济及法律发展,希望重点透过创新与科技,推动广东制造业走向智能发展,又推动港澳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希望大湾区综合实力在2022年前显著增强,规划远期展望至2035年。

其中重点将香港发展成为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中心,允许有条件的创新型科技企业,进入香港上市集资平台及推动大湾区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跨境交易,建立资金和产品互通机制等,反覆提到会为香港带来无限商机。但有关纲要从没在港谘询民意,令人质疑香港「被规划」。

浸会大学新闻系高级讲师吕秉权向本台表示,香港融入大湾区发展不一定完全负面,相信可在国际商业仲裁及金融方面取得优势,问题是今次由中央统筹各种利益及定位再拍板,而中央一直看不起香港,若非在中美贸易战受挫,遭西方国家打压,故在科技、金融及法律方面,需要借助香港面对国际,一旦「功成身退」,境况堪忧。

吕秉权说:(大陆)在一些与国际接轨做生意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汲取香港的做法,亦希望在制度上向香港学习。如果做到就不用靠香港,做不到是因为大家不相信其制度标准。内地其实很早已经看不起香港,以为可以取代香港的心态,加上内地的科技突破,例如5G技术,在金融方面亦相信自己做得到,遇上中美贸易战才减少这心态,其实令人很心寒。当(大陆)能够做到香港的角色,便不再需要香港。

冠域商业及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关焯照则认为,香港的免税港、零关税,本身享有先天的优势,有助物流商贸,又可扮演金融中介角色,在保险交易、融资及集资平台占取「龙头」席位,这些都有正面的影响,问题是未知会如何实行。

关焯照说:香港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可以融资和可以借钱,这是一个优势,另外所提及的航运,因为贸易量近年香港一直下跌,现在发展的湾区经济一定会「做大个饼」,在贸易方面一定会有商机出现,但这些是否对香港有帮助,须视乎如何执行,有甚么做法和措施。

关焯照又提到,香港之所以成功拥有国际独特地位,全靠完善的法制及金融体系,取得西方国家的信任,但当香港融入大湾区时,会否为了迁就内地情况而被逼降低标准。

关焯照说:香港较内地城市胜在是制度,以及本身法制上,不是沿用内地那套法律,而且西方真的对香港有信心,可以看到(香港)在很多方面排名很高,一旦为了融入及迁就内地情况,将本身制度降低标准,当面对市场时,原本是国际化,面对很大的西方国家或亚洲不同国家,一旦这样去做,变相是缩窄了自己做大湾区一个城市,最重要是维持制度,否则香港就不再是一个独特城市。

纲要又提到法律发展,须加强深港司法合作交流,研究港澳律师在珠三角九市执业资质和业务范围问题,构建多元化争议解决机制,联动香港打造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和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

曾在深圳执业的前维权律师蒋援民表明不看好,因香港沿用的《普通法》与《大陆法》不同,香港律师须再考取资格,且只能代理民事及商业纠纷,最重要是必须遵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对希望维护公义的香港律师更不适合。他估计纲要提出的合作模式与现时类似,即由香港律师出任顾问,提供港方法律意见。

蒋援民说:我不看好,它明确规定律师执业必须首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要维护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不可能让台湾、澳门、香港的律师来大陆办理刑事案件及行政案件的。因为大陆政府最害怕就是香港律师到大陆来为刑事案件去进行辩护,或行政案件去代理,所以只允许他们在大陆来承办一些涉港澳的民商事案件,其他案件一定不允许。

规划纲要包括生活层面,研究实施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出入境、工作、居住等便民措施,以医疗最令人关注。第八章「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的「塑造健康湾区」,提出密切医疗卫生合作,鼓励港澳医务人员到珠三角九市,开展学术交流和执业;另研究开展非急重病人跨境陆路转运服务,探索在指定公立医院,开展跨境转诊合作试点。换言之,本港医护人员可能被派北上,流失人才,亦会有病者由内地来港就医,现时香港公立医院人手压力「爆煲」,恐更不胜负荷。

立法会卫生事务委员会委员郭家麒向本台指出,纲要的内容很模糊,亦从无向香港谘询民意,他于周三(20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向特首林郑月娥质询,是否鼓励大陆病人来港,虽获回应称不会分薄香港资源,有关跨境转运病人,只为居内地港人服务,但仍很难释除疑虑,背后会否伤害港人利益。

郭家麒说:我不知道(纲要)是否想鼓励多些大陆人来港医病,因为现在任何细节也没有,其实我不能确定(纲要所指)到底想做些甚么,但肯定是有问题的。现在香港水深火热,亦没有能力将资源再分薄,我们需要密切留意他们(港府)会否做出伤害香港市民的事。

在教育方面,《纲要》在「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章节中,提及要强化内地和港澳青少年的爱国教育,加强宪法和基本法、国家历史、民族文化的教育宣传,并以交通和旅游门票优惠,鼓励港澳学生到内地学校升学,毕业后可留在大湾区发展,甚至可报考内地公务员;又促进粤港澳三地中、小学及幼儿园缔结「姊妹学校」,加强交流;另研究开放香港教师到广东考取教师资格并任教。

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会长冯伟华向本台表示,中小学界一直有推行姊妹学校政策,有关活动经已足够,亦看不到幼童到内地交流的需要,不应为推广融合而鼓吹,他反而忧虑新政策会干预香港的学术自由。

冯伟华说:若果真的很全面,间间(学校)都要实行(姊妹学校政策),甚至连幼稚园都要推行,须重新思考当中意义到底有多大,特别对幼稚园学生根本没有甚么裨益,似乎是为了推广融合而鼓吹。如果要再加额外工作或要推行爱国教育,其实要想办法其承受力,以及本身课程会受到干扰,如果纳入课程或全面强制实施,必须要商量,但(商讨)空间不大,若以洗脑方式去实行,我们一定会反对。

他又认为,新措施未必能吸引香港学生返内地升学,须视乎所读课程的资格是否受承认,能否有助将来求职;而香港老师须重新考试取得资格,才能到内地任教,但当地待遇较香港低,相信吸引力低。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