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東江》追踪(一):靠水食水(音頻)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仍未對外開放,與大陸一河之隔、仍屬英國殖民地的香港,河水不犯井水,而最早令中港兩地建立情誼的却是東江水。不過,東江水的污染問題,一直威脅中港兩地三千萬名飲用者。(文宇晴報道)

2011.06.16

返回 哭泣的东江

 

東江之水越山來到香港,當年為香港民眾解除每隔四日供水一次的痛苦,而給中國政府帶來可觀的供水收益。 香港人飲用東江水霎眼已40多年,連同東江沿流區域的大陸民眾,兩地合共約三千萬人靠飲東江水生活。不過,東江水幾十年來都不能解決污染問題,令港人對東江水又愛又恨。香港有環保團體多次北上抽驗水質,得出的結論令人憂慮。
香港地球之友幹事袁小姐對記者表示,東江水的源頭地區正發展經濟和擴張人口,擔心水質污染問題日漸嚴重。組織已派人在當地做保育和教育的工作,預防水質變差的情況持續出現。


她說︰“當地的環保部門會定期出一個水質報告,但我們肉眼所見,當地水的保育工作做得不到位。即是數據上沒有超出國家標準就當標準,但實質上有很多隱憂。包括垃圾處理、糞便、農藥、肥料等。”
令人痛心的是,這條母親河在經歷中國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粗放式發展商品經濟之後已經百孔千瘡,污染嚴重,在不少地方淪落為一條排放生活和工業廢水的排污溝,加上沿岸濫采濫伐森林,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河床增高,水量減少。東江,這個養育了千萬人的母親河,也許會有一天因此而斷流。
記者沿東江源頭一路南下,在尋烏縣工作的方小姐說,每逢下雨時,平時飲用的食水會呈現泥黃色,而且縣裡的排水也不是那麼好,只要一下雨,河道便會堵塞。
她說︰“因為這裡山城吧,不知道是自來水廠的問題還是什麼,反正下雨的話就沒那麼清澈,可能有一點點黃。而且尋鳥的排水也好像不太好,如果下特大暴雨的話就會積水,因為流得比較慢吧。”
椏髻缽山位於尋烏縣的三標鄉,但沒有司機願意前往,因為這是全縣最難走的一條路,崎嶇不平,三標鄉也是全縣最窮的鄉,人均收入每人每年不到2千元人民幣。從縣城出發,三十公里的路程走了一個小時就到了三標鄉。
尋烏縣當局近年來積極進行規劃,其中把三標鄉和水源鄉建立東江源椏髻缽生態旅遊區。縣旅遊局一位姓謝的員工表示,尋烏縣作為東江源頭,是東江流域和香港同胞飲用水的發源地,對香港同胞具有飲水思源意義的旅遊勝地。謝先生也提到,當地已多個月沒有下雨,因而東江源頭水量並不豐富。
他說︰“去玩的話那邊沒有什麼好玩的東西,純粹去看水的話可以去看一下,到源頭看一下就可以了。污染到山上就沒有,因為山泉水很清澈、很好的。因為已長時間沒有下雨,現在可能沒有很大的水。”
放眼望去,東江在這裡只不過是一條小小的山溪,當地人叫三桐河;再往下游,向下流經尋烏縣城的那一段叫尋烏河,這是東江上游最主要的一條源流。不過,東江的憂慮也從源頭開始。山上原始竹林仍然保存一些,但原始松樹已經所剩無幾,代之而起的是一片片的果樹林。雖然不少香港人和環保團體來此考察,還留下一些“香港林”、“新婚林”之類的招牌,但無法改變源頭地貌的惡化。在風雨中,山峰上獨一無二的枯萎的老松樹特別刺眼,也令人傷感。
下一集我們再說。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