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香港﹕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锺剑华谈香港民众运动--姬励思


2005.01.26

由民主党等十多个团体发起,以“反对官商勾结、要求消除贫富悬殊及争取07/08双普选”为主题的大游行,原订于元旦日举行,但由于临时改为南亚大海啸灾民赈灾筹款,顺延到上周日举行。

主办团体估计有二千多人参加今次的游行,较原先预计元旦游行的人数少; 此外,游行的起点亦由铜锣湾的维多利亚公园改到中区的遮打花园,大大缩短游行路程和时间。

过去两年,泛民主派团体发起过两次“七一”游行,据主办单位的统计,每次均逾五十万市民参加。虽然确实数字有争议,但两次大游行表现出民情之汹涌,却是任何一方都无可置疑。但上星期日的游行,出席人数却骤减,只有二千多人参加,虽然主办团体表示是意料之内的事,又声称不感到失望,但不禁令人反思,参加人数大跌的原因何在。是否意味著香港民众的游行意欲开始减退?泛民主派寄以厚望的民众运动已失去了方向和动力?

有评论认为,由于中央在07/08普选上态度一直强硬,令务实的港人的期望下降; 加上经济形势好转,香港市民的游行热情已减退。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锺剑华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再加上南亚海啸的灾情,凝聚了市民关注的焦点:。他说﹕去年七一人大释法不久,市民不平的情绪仍强烈,但随著释法已一年,港人虽然仍失望,但同时斗志欠新推动力,难以更上一层楼。亦因为争取普选至今,仍未能打开新局面,难免有挫败感,不排除有人因失望而不参与; 再加上即时因素,如南亚海啸,市民的游行意欲不如过去。

锺剑华表示,更重要的关键是,这次游行缺乏牵动人心、引起认同的议题﹐他说﹕游行请愿这些活动要看当时社会的情绪。此外,要看事情本身是否引起民众的认同,这次正反映市民的情绪不在此,跟过去两年七一不同。特别是2003年,事前无人估计到出席人数如此之多。但正值那一刻,经济不景,政府施政失误,加上非典,形成当时的社会气氛,令很多市民感到要站出来。

2003年的七一大游行,超过五十万人参与,他们主要是不满由特首董建华领导的特区政府的施政,与政府在不顾民意下试图强行就基本法第二十三条,有关国家安全立法。事后,特区政府搁置立法,舆论普遍认为是人民力量的一次大胜利。有评论认为,这次的“123大游行”反映香港民众的游行意欲减退、民主派寄以厚望的民众运动已失去力量。

对此,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锺剑华并不赞同。他表示,游行本身并无制度性的权力令政府改变。2003年的七一大游行只是间接促成政府搁置立法,真正的原因是自由党突然转变立场,政府知道不可能在立法会取得足够票数支持立法。锺剑华说﹕当年政府在事后仍坚持继续进行立法,真正令政府改变主意是因为自由党改变立场,令政府不能在立法会取得足够票数,政府才无奈地要搁置立法。游行本身并无制度性的权力令政府改变,当然有间接的影响,因为自由党之所以改变立场,多少与见到五十万人上街有关。

锺剑华又说,将来只要发动游行的团体能把握社会的情绪,在适当时掌握到牵动人心的议题,香港市民仍会选择以游行来表达及争取诉求的。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