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民主派議員總辭後,延任立法會大會周三(18日)將續會,辯論一項有關制訂輸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的新機制的議案。香港醫護界質疑新機制議案的實質需要,指現時已有機制讓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執業。(霍亮喬 報道)
該項議案由身兼行政會議成員的飲食界議員張宇人提出。他在議案中指出,「要求政府盡快制訂新機制,輸入有經驗及有質素的非本地培訓醫生,以紓緩公營醫療系統醫生不足的情況,並有效回應本港人口老化所引致的醫療服務需求。」
香港醫護界一直強烈反對草率輸入非本地培訓醫生。前醫學界立法會議員梁家騮周二(17日)接受本台訪問時表示,現時已有機制讓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執業。
梁家騮說:或者這樣說,不單止香港,全世界所有地方都有法例,去決定醫生在怎樣的情況下才可以執業成為一個合資格的醫生,香港其實都有這樣的安排,即係非本地畢業醫生都可以有渠道香港攞到執業的資格,現時都有這樣的安排,就係要保證在香港執業的醫生合乎一定的水準。
梁家騮指,現時醫管局聘請數千多名醫生當中,非本地的佔少數,只要合符水準的都會按醫委會內部程序批准,現行機制已經行之有效,質疑新機制議案的實質需要。
梁家騮說:若(議案)主要係針對公營醫療機構,醫管局其實已經可向醫委會申請海外,即係醫管局認為合資格醫生在醫管局執業,醫管局向醫委會申請的那些幾乎全部獲批,因為那些海外醫生可否在港執業要醫委會批准,之前已有規例說明公營醫療機構及衛生署都可向醫管局申請,之前醫管局嘅申請,幾乎全部獲批,醫管局向醫委會嘅申請沒有所謂的門檻,視乎醫管局認為適合與否,沒有門檻,是內部有機制決定合符水準,之前嘅申請幾乎全部獲批, 現時醫管局聘請五千多名醫生,他申請的十多名(非本地)醫生幾乎全部獲批,已經做得到。
另外,有病人權益組織表示,擔心香港開閘引入大批中國大陸醫生,令一些據稱在中國大陸流行的受賄行為在香港醫療界出現。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今年六月向立法會表示,2019至2020年度,醫管局的醫生短缺累計人數約為260人,而同期的全職醫生流失率為5.4%,相當於322名全職醫生。而截至今年五月,醫管局共有25名非本地培訓醫生以有限度註冊形式受聘於公立醫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