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指港警引入澳洲人臉識別技術 能跟警方資料庫配對追蹤疑犯

0:00 / 0:00

美國彭博社(Bloomberg)周三(23日)報道,香港警方早於至少三年前,已經掌握人臉識別技術。據指出,香港警方從澳洲悉尼的資訊科技公司iOmniscient引入人臉識別人工智能軟件,相信已有數十名警員接受過相關訓練。(鄭立言 報道)

彭博引述消息人士透露,香港警方最早在3年前已擁有具人臉識別技術的人工智能軟件,但報道未確認警方有否在近月的示威活動中應用此項技術。報道引述一名不願公開身分的消息人士指出,警方已應用澳洲科技公司iOmniscient所提供的人工智能技術最少3年,該公司亦曾派工程師協助數十名香港警員學習使用有關技術。而該人工智能軟件可自動素描所有從影片錄取的人臉,並跟警方資料庫配對。

據報道,相關的人臉識別人工智能軟件,能掃描任何片段中的人臉和汽車車牌,包括閉路電視片段。此技術除了能追蹤疑犯外,亦能協助尋找走失的兒童,以至管理交通等。

在「反送中」示威中,示威者的行動亦有針對人臉識別技術的反制措施,原因就是擔心當局已有運用相關技術追捕示威者。這些措施包括以黑布和口罩蒙面、破壞街道上的智慧燈柱、以及打爛沿路的閉路電視鏡頭等。

報道則指在六月的示威浪潮開始後,曾經有警務人員在訓練環節中,詢問如何利用行車紀錄儀的片段,自動識別車牌。但未知此軟件有否在近月的示威活動中應用。

民間人權陣線副召集人黎恩灝接受本台採訪時指出,警方及政府應該公開相關資料,交代有否添置人臉識別技術的軟件,以及這些軟件的用途。

黎恩灝說:警察購入他們的配備或者裝置,很多時候都會表示屬於敏感資料,因此不公開。他們如果在完全沒有公開的程序之下,添置這些技術,其實都會令人更加質疑他們的問責性和公信力。

香港互聯網協會網絡保安及私隱小組召集人楊和生回應指,現階段的人臉識別技術仍然有出錯的機會,系統有可能無法準確辨認人臉或物件。因而暫時主要作為輔助工件,仍然需要人們以肉眼確認識別結果。他表示,在人臉識別技術下,市民的私隱往往難以得到保障,例如能獲悉普通市民的行蹤。

楊和生說:其實如果有這個技術出現,作為市民便很難保障(自己),除非我們自己平常外出,會經常換眼鏡,換不同類型的眼鏡,有時候戴帽子。否則我們都很難避免(私隱被侵犯)。

黎恩灝亦批評,政府近月一直加強監控市民,藉此打壓示威。其中通過《禁蒙面法》,可幫助人臉識別系統更容易追捕示威者。另外政府增設智慧燈柱,以至向港鐵、商戶索取閉路電視片段,明顯企圖通過大數據,來進行大型拘捕。他擔憂一旦政府進一步大規模監控市民,將會嚴重侵犯市民的基本人權。

本台曾向iOmniscient及警方查詢,雙方直至截稿時均未有回應。而iOmniscient回應彭博社的查詢時,拒絕評論香港警方是否應用其人臉識別技術軟件,並指出其在香港的業務「只佔總業務的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