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民間矛盾源自爭福利 國際反歧視日新移民冀立例保障


2018.03.21
hk-immigrant1 2018年3月21日,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與近30名新移民到政府總部外,向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請願,要求政府立法保障他們免被歧視。(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提供)

香港回歸後,由大陸到香港與家人團聚的新移民不斷增加,但因文化差異與經濟能力的原因,常被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冠以負面標籤。在關注團體的帶領下,一批新移民趁周三(21日)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到政府部門請願,抗議被本地人歧視及沒有保障,要求政府訂立反歧視法。(楊默 報道)

由福建來港9年的阿雲說,找工作時,資方沒有問她任何問題, 就直接認為她不懂英文而拒絕聘用,甚至試過在街市,被人叫「返回大陸買餸」,她說自己被歧視後,不知道可以跟誰說,感到無奈。

阿雲說:因為之前我都做過售貨員,都有經驗,我就去問他是否請人,職員就說,我們這裡不適合你,這裡要識英文的。最起碼你要問我會不會英文,英文程度到哪?想去買菜,他就說,回去大陸買吧。受到這些歧視,就覺得不知道跟誰說好,很無奈。

關注新移民福利的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因應周三是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連同近30名有類似阿雲遭遇的新移民婦女,帶同一隻象徵歧視的「蝗蟲」模型,到政府總部外,向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請願。他們認為內地來港新移民近年被負面標籤,遭到抹黑歧視,在社會的負面印象根深蒂固,但政府沒有法律保障和投訴機制保障新移民,要求加強公眾教育、設立投訴機制及立法反歧視。

香港政府於10年前制定《種族歧視條例》,當時政府指內地新移民不屬於特定的種族,沒有將華藉移民列入條例保障範圍。社區組織協會幹事施麗珊說,近年因為錯誤的資訊,新移民被歧視的情況越來越嚴重,要求政府盡快立法保障。

施麗珊說:過去幾年,十幾年來新移民被歧視越來越嚴重,令他們遇上很多問題,和很多錯誤的資訊出現,社會上很多輿論,無論走到哪裡,都聽到罵新移民的聲音。因為網民不斷說新移民是蝗蟲,我們就想說這說法是錯的,他們是正常人,沒有饞食香港的福利。政府在08年立《種族歧視條例》時,沒有將新移民納入成一個獨立社群,要求政府盡快設立投訴機制和立法。

人口政策關注組發言人譚凱邦認為,新移民被歧視的源頭,在於大陸當局在審批單程證的政策上,沒有考慮申請人的經濟能力,令到不少新移民到港後,需申請福利,造成負面印象。他希望已經到港的新移民能融入社會,仍未來港的,就應先考慮自己的財政能力,是否足以在港生活。

譚凱邦說:來了的新移民,希望他融入社會,未來的就盡量不要來,因為香港已經超負荷,應該要大減單程證,起碼要減一半。為何新移民會有一個標籤,也源於一個問題,新移民要團聚時,也要考慮在香港自給自足。不少新移民過往申請福利,造成負面標籤,所以正本清源有兩個方法,一是減單程證,二是要來港時做到自給自足。這樣才真正消除到對新移民的負面標籤。

香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回應稱,已收到要求加強維護新移民人權的信件,局方會繼續與協會和不同人士保持溝通和聽取意見。

平機會回應查詢指,於2016年已向政府提交了一連串,有關改革反歧視條例的建議,其中包括建議政府多作考慮和研究,保障國籍、公民身份和居民身份免受歧視,並進行多方面研究或諮詢。

聯合國於1966年訂下每年的3月21日為「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紀念1960年南非沙佩維爾警方鎮壓反對「種族隔離」的示威者,並於每年的這一日呼籲大眾致力促進及傳遞有關種族融和的訊息。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