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奧運】長相男性化成熱議 跨性別人士參賽奧運有多普遍?

2021.07.30
【東京奧運】長相男性化成熱議 跨性別人士參賽奧運有多普遍? 女子舉重中國大陸選手侯志慧,外表和身體特徵過於男性化,引起國際討論。
粵語組製圖

中國籃球、舉重女子隊長相過於男性化,成為今屆東京奧運會國際熱話,亦再次引起質疑性別、參賽不公的討論。香港浸會大學體育及運動學系副教授雷雄德博士受訪稱,國際奧委會早已就性別爭議定下嚴謹參賽條件和檢測機制,呼籲大眾以奧林匹克多元化開放精神看待,勿因種族、性別和樣貌等歧視個別運動員。

東京奧運女子舉重49公斤金牌中國大陸選手侯志慧,被網民指外表和身體特徵過於男性化,引起國際討論,更一度傳出「禁藥」疑雲,後來證實只是留置抽查,並非藥檢結果有問題。另出賽奧運新設三人籃球的中國女籃亦被質疑「女扮男裝」。網上繼而炒翻多年前中國湖南女子短跑選手廖孟雪與童曾歡的報道,身型、聲線、樣貌酷似男性,被網民質疑中國運動員一直有作弊之嫌,不過亦有網民指女生男相,不應歧視。

hk-olympic1.jpg
東京奧運女子舉重49公斤金牌中國大陸選手侯志慧。(路透社)

奧委會對跨性別運動員參賽有指引

翻查資料,據國際奧委會(IOC)2015年公布的參賽指引,由女性轉為男性的跨性別男士,可以不受限制地參加男士組別的比賽。而由男性轉為女性的跨性別女選手,參賽要求則比較嚴格,包括必須宣稱自己的性別認同是女性,而該宣稱至少4年不得更改;其亦要經過跨性別荷爾蒙治療,在參賽前12個月及參賽期間,須維持雄性激素睪固酮(testosterone)濃度低於每升10納摩爾(nmol/L),但不需經過性別重置手術,同時須通過檢測,若違規,將被罰停賽12個月。

hk-olympic2.jpg
中國湖南女子短跑選手廖孟雪(左二)與童曾歡(右)外表,惹來不少揣測。(廖孟雪微博圖片)

體育教授:大運動量項目相對較有優勢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及運動學系副教授雷雄德博士接受本台訪問稱,身體的肌肉收縮都會受荷爾蒙影響,由男性轉為女性的跨性別女選手,在大運動量的項目相對會較有優勢,如田徑、游泳和舉重,但對較為靜態的項目,例如射擊、射箭等影響就不大。不過,他強調,在科學上不會有單一優勢,仍要視乎運動員天生身體結構、免疫系統、體重、過去訓練以及項目的體能要求等,故不能一概而論。

hk-olympic3.jpg
紐西蘭舉重選手哈伯德(Laurel Hubbard)將參與東奧女子87公斤以上級賽事,為奧運史上首位變性選手。(路透社)

雷雄德說:世界反禁藥組織的指引是很清晰,現在科學上已知道,各種荷爾蒙的身體的影響,故不存在作弊、蠱惑的因素。若你被發現作弊、蠱惑,就會被取消資格,因你要取得獎牌一定要檢驗。

雷雄德續稱,跨性別運動員參加奧運會並非新鮮事,早於2004年國際奧委會已通過容許變性人參與奧運。他又補充,奧運會對性別爭議早已存在,早於約50、60年代前,當時並未有跨性別運動員的定義,大會有醫護人員去查核女性身分。雷雄德希望大家尊重和體現奧林匹克多元精神,勿因種族、性別和樣貌等歧視個別運動員。

hk-olympic4.jpg
加拿大女子橄欖球員Elissa Alarie亦為東奧LGBTQ選手之一。(路透社)

今屆奧運創最多LGBTQ參賽紀錄

今屆東京奧運會創下最多LGBTQ選手參賽紀錄,據《OUTSPORTS》最新統計,至少有 175 名公開「出櫃」的男同性戀、女同性戀、雙性戀、變性人、酷兒(Queer)和非二元性運動員參加,較上屆里約奧運的56人,多約兩倍。惟以現時紀錄中,公開LGBTQ身分的運動員大多來自美國(逾30名)、加拿大(17 名)、英國(16 名)、荷蘭(16 名)、巴西(14 名)、澳大利亞(12 名)和新西蘭(10 名)等,暫未見有中國、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選手,而宣稱男性和女性身分人數比例為1比8。

記者:李智智 責編:羅燕雲 網編:劉定堅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