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協斥網上公開記者個人資料 外國記者會責警暴力對待傳媒

0:00 / 0:00

香港記者協會(記協)譴責有網站公開記者的個人資料,認為是侵犯私隱及打壓新聞自由,促請警方作刑事調查,而香港外國記者會批評警方對記者的暴力行為。(劉少風 報道)

記協周二(17日)發聲明,指近日發現有網站張貼記者的個人資料,包括相片、出生日期、職位、社交媒體帳號、住址及聯絡方式等,認為有關行為令受害人感到滋擾及人身安全受威脅,呼籲網民停止上載或轉載相關資料,指有關行為可能已觸犯《個人資料私隱條例》,要求私隱專員公署跟進及要求網站移除侵犯私隱的資料,並轉介警方作刑事調查。

記協主席楊健興周三(18日)對本台指,相信記者被「起底」的原因,是因為有網民認為,部分傳媒對反修例示威的報道有欠中立,涉嫌偏幫示威者,於是透過「起底」對記者構成心理壓力,造成無形的恐懼。他認為事件打壓新聞自由,亦反映傳媒的採訪環境愈來愈差劣。

楊健興說:我們為何特別擔心?因為這似乎與現在整個傳媒採訪的環境愈來愈惡劣,一方面有警方對前線記者的「暴力阻撓」,然後一些某政見人士對記者動粗,亦有這些網上的「起底」,都不只是欺凌,而是恐嚇,幾件事加起上來就看到,似乎一股力量向傳媒不斷打壓、升級,用不同的渠道,這對傳媒來說,我們是感到極大的威脅。

香港外國記者會(FCC)約十名成員周三傍晚於中環會址默站,他們手持「堅決保衛新聞自由,不容暴力對待記者」等標語,抗議政府對記者採訪不斷增加限制,以及記者在前線採訪時,面對愈來愈多暴力襲擊。FCC會長、《彭博社》資深編輯施奈德(Jodi Schneider)表示,憂慮暴力事件影響記者採訪工作。

施奈德說:在香港法律之下,記者是有權對示威進行採訪,在目前香港重要的時刻,警方的做法令新聞自由受到壓逼。

另外,監警會與警方舉行例行會議,警務處高級臨床心理學家麥詠芬表示,自反修例風波以來,前線警員及家人同樣面對壓力,例如被「起底」及欺凌。

麥詠芬說:現在示威者的武力一步一步提升,亦都面對很多傳媒負面報道,甚至在社交媒體上一些虛假的新聞,這都是日常同事每天面對的壓力,而今次他們遇到的撕裂,人際關係之間的撕裂,其實比過往佔中到現在,現在的狀況是比之前差更遠。

麥詠芬指,在 6 月至 8 月期間,共接到 66 宗警員及家屬的輔導個案,包括有紀律部隊宿舍被擲磚,令宿舍內有4 歲幼童受驚、發噩夢、尿床,亦有警員兒子在學校被欺凌、孤立,被同學戲稱「狗仔」等。

反修例風波已超過一百天, 監警會指截至周一(16日),一共收到623宗對警察投訴,而「須匯報投訴」(需監警會審核)的有224宗、「須知會投訴」(投訴人並非事主)有399宗,共涉及2500多名投訴人。兩種投訴主要的指控,包括疏忽職守、行為不當、不禮貌及濫用職權等。當中關於「721元朗站」打人事件的投訴最多,而「831太子站」事件,暫時沒有「須匯報投訴」。

監警會委員問到警方,若果投訴人未能提供警員編號,警方能否辨識被投訴的警察。警方投訴及內部調查科總警司麥衛文回應指,會根據當時情況辨識同事的身份。

麥衛文說:我們會透過與他們了解事發經過,日期、時間、地點、發生甚麼事,我們會核對相關的值勤表,或者相關網上片段,或者其他資料去辨識這些同事的身份。

警方指出,目前速龍小隊成員的頭盔已加上編號作內部識別,這種安排屬試行性質,警方會在行動結束後再作檢討。至於向休班警員派發警棍,警方重申屬行動需要和個人自願性質,「冒警」個案沒有上升趨勢,至今亦未有休班警員使用過警棍。監警會主席梁定邦指,警方未有知會監警會向休班警察派發伸縮警棍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