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优计划」成大陆教师来港捷径 前教师忧「换血」抹煞学生批判思维

2024.08.21

香港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被中国教育部纳入「国优计划」参与大学,大陆研究生来港任中小学教师,将获豁免学历评估及语文能力评估,预计第一批学生最快2025/26学年抵港。有前教师认为,大陆及香港教师的教育模式存在差异,忧虑若计划变成教师「大换血」的途径,将无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3新高等院校成「国优计划」新试点 中大、港大入围

中国教育部周二(20日)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的教育厅及各教育单位发通告,公布新一批「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下称「国优计划」)院校名单,除哈尔滨工业大学及湖南大学等「双一流建设大学」,香港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亦榜上有名。

1 (3).JPG
中国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合共13间「国优计划」试点高等院校,港大及中大上榜,意味大陆研究生将可以在香港中小学任教。(「中国教育在线」通告截图)

「国优计划」旨在将「双一流」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成为「中小学研究生层次优秀教师」,获遴选者可享「免试认定」安排,毋需参加大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通告又重点提到支持大陆「国优计划」研究生,赴香港学习教师教育课程,以「在香港进行教育实践」。

「国优」生只需完成教育文凭 即享香港教师资历

香港教育局回覆本台查询时,指透过「国优计划」赴港修读本地教师教育文凭课程的大陆学生,达到课程要求及完成实习后,将获等同于香港认可的师资培训资历,毋须与其他非本地教员一样,提交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发出的学历评估报告;教育局的回应并无提及该批教师需要通过语文能力评估。

前教师形容计划「换血」 引入大陆师生非解决方法

曾任中学教师的海外组织「细叶榕人道支援基金」创办人阿政向本台表示,过往「僧多粥少」时,一般中学只会聘用有本科学位、通过语文能力评核及持教育文凭的教师,但在移民潮下,香港无论教师及学生都大量流失,没持有教育文凭的「准用教员」越来越多。他认为从大陆引入师生似是「换血」,而非解决问题。

阿政说:「无论是本土有的学生和老师,很有规模地赶走你,学生又赶走你一堆、老师又赶走你一堆,然后制造了一个『没有人』的现象,然后他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在中国那里找人下来, 可能找一些方法,令中国的老师容易一点铺路下来、令大陆的学生容易一点找到香港的学校,但是其实本身第一件应该要做的事,从来都不是所谓的找外援或找外劳。」

阿政认为,香港教师的待遇对大陆学生具吸引力:「你看看《大公》、《文汇》怎样去吸引中国的人来做老师?劈头第一句就是月薪32000港元。即是说薪金对于中国,即使我没有了解,都很明显是一个很大吸引力的重点。」

2 (3).JPG
曾任中学教师的「细叶榕人道基金」创办人阿政认为「国优计划」乃「换血」性质,忧虑大陆教师将向香港学生灌输「中国价值」。(RFA图片)

前教师质疑大陆教师难培养「香港价值」

即使经「国优计划」到港的大陆教师,教育局现时说法是需要在港修读教育文凭,但阿政形容,大陆教师的教学模式倾向「越保守越好」,质疑他们能否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阿政说:「他们成长或依赖的学习模式就是服从、奉承, 以及保身为主的一套生存价值及教学模式。无论他们的红线在哪里,他们都一定会坚持找最安全的方式,缩到最深、最不踩界的地方,所以界线在哪里对他们来说是没有分别的。但对于整体来说香港的老师,即是他们大多持守的民主价值多一点,其实我们会尽量找一些红线去踩。」

阿政忧虑,一旦「国优计划」只是教师「大换血」的序幕,未来中港界线会越来越模糊:「最大的担忧就是教育不只是看那个知识,而是看你背后想培训一个甚么人去进入这个社会,去抱持甚么价值去承接这个社会。如果你大规模将来,全部都是中国教师的时候,香港和中国有甚么分别呢?」

教联会:能补充人才

香港教联会主席黄锦良向《明报》表示,香港现时尤其缺乏人手教授STEM课程,认为计划为香港补充相关人才,长远对有利香港教育发展。而在小学常识科分拆科学及人文科学后,相信日后理科的师资需求更大。

教育局发言人指,「国优计划」的获选学生最快会在2025/26学年到港入读,会支持两所大学配合计划,「为国家及香港培育教育专业人才」,但未回应会否设来港学生上限。

记者:梁铭康(英国) 编辑:施芷珊 网编:毕子默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