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档案
2013-09-19
大约一百年前,1907年,国父孙中山先生建立的同盟会香港分会,在中环摆花街设立行动总部,他们的足迹遍布荷里活道、皇后大道东一带,中环当时就已是革命党聚集之地。事隔一个世纪,一群香港人包括来自金融界的钱志健,及基层女工黎好,所参与的争取普选行动,巧合地亦以中环为基地,他们称要“和平占领”中环。(海蓝报道)
2013-09-18
香港的“占领中环”行动,被喻为公民抗命第一波,外界预测将会镇压收场、流血告终。四位来自不同阶层的香港人,包括土生土长作家、传导人﹑基层女工及基金经理,道出各自原因,为何人到中年仍要成为“死士”或后援。(海蓝报道)
2013-09-16
香港的各级选举经常传出有种票丑闻,部份事件经调查后证实是子虚乌有,但亦有一些个案投诉成立。香港艺发局下月初进行的10个民间艺文组别选举中,也传出种票疑云,突然暴增近千名来自两个姐妹团体的选民。有艺团更向会员发出投票指引,意图影响选民的选择取向。(刘云报道)
2013-06-17
香港“和平占中”首个公众人士商讨会,创香港民意谘询的先河,亦令香港民主发展进入另一阶段。发起人指出,商讨式民主容许更多民众直接提供意见,摒弃由政府或政党操纵民意的现象。(刘云报道)
2013-06-05
在15 万名香港市民的坚持参与,第24周年“六四纪念”晚会周二顺利完成。主办团体“香港支联会”今年提出的 “爱国”口号引发争论,有前学运人士认为,89年天安门运动是以 “爱国”为出发点。24年过去,当年宣扬 “爱国”的人,大多落得逃亡或被流亡的命运,在中共掌权之下,国家的命途令人迷惑,倒不如不提爱国。(何山报道)
2013-06-03
中港融合多年后,部份香港人有感优越地位受到威胁,催生保护香港人利益的本土意识。继反“蝗虫”、“双非”及“水货客”后,今年香港支联会的六四悼念活动,更遭本土派因一句口号呼吁杯葛,并扬言在争取民主路上,香港要与中国大陆进行切割。(刘云报道)
2013-05-29
现时香港大概有7000名儿童,其父亲是香港人,但已去世或遗弃他们,母亲是大陆居民,长期持探亲证到香港照顾这些子女,每3个月或甚至14日便回乡续探亲证,母亲唯有独留子女在家中,或中断子女学业带回乡。这种长期处于赤贫及惶恐生活状态,母亲和子女的身心均严重受创,学业及学习情绪亦大受影响。香港的社区组织指出,家庭团聚是不容剥夺的天赋人权,呼吁当局加快及酌情处理单亲个案,让这批中港分离的母亲居港与子女团聚。(潘加晴报道)
2013-05-15
在香港的繁荣大都市,低下阶层即使有工作,收入也不足应付日常所需。对不能工作的“酷刑声请者”(申请政治庇护),情况就更艰辛,他们只能靠国际或非政府的人道组织提供有限的经济援助,有些难民在香港多年,“酷刑声请”一直没有回音,生活在绝望痛苦中。在上月底,数百名难民和酷刑生还者游行到香港入境处请愿,抗议政府的批准率近乎零,要求改善审核机制。(潘加晴报道)
2013-02-11
香港双非儿童问题带来的社会予盾近年不断深化。双非儿童是指父母均非香港人,但孩子在香港出生,因而有权享受香港市民的各种社会福利。过去十年间,在香港出世的双非儿童已超过十一万人,随著越来越多儿童适龄入学,由过去怀孕妈妈争医院床位延续到今天孩子争学位。(林静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