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黃金周】經濟寒意難掩 中美貿易戰升溫引爆民怨

中國「五一黃金周」期間,官方媒體密集發布旅遊及消費數據,強調經濟回暖、旅遊熱絡。然而,受美中貿易戰持續升溫影響,外貿業務流失、工廠停產、青年就業困難等問題浮現,民間對經濟前景感悲觀,與官方宣傳出現明顯反差。

外貿訂單轉移越南 企業尋求出售

深圳一間外貿企業負責人陳曉琴接受本台訪問時表示,隨著美國大幅提高中國貨品關稅,不少相關企業無法正常營運。她說:「以前春季的美國進口商需要電子產品的訂單已經排到了7月,現在這些訂單都去了越南,我們現在即便接到訂單,都要轉到越南工廠做,廣東很多工廠生產線都停了,你說怎麼辦,現在等著中美兩國談判吧。」

她又透露,公司東主已開始尋找買家:「他們正在談,老闆不打算再繼續做貿易了。」

浙江溫州一名企業負責人方誌指出,受影響最大的多為以出口為導向的南方地區:「廣東、福建外貿型經濟體為主,他們受到的衝擊非常大,工廠關閉、市場關門等,都顯得冷冷清清。如果近期(中美兩國)能達成協議的話,還好。因為東南亞地區如越南等國,暫時還無法取代中國製造業,如果長期下去,這個產業鏈必然會轉移出中國,轉移出去就回不來了。」

青年失業率逾16% 碩士生投8千份簡歷仍無果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3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其中16至24歲青年失業率高達16.5%。有受訪者反映,「五一」假期未見招聘熱潮,反而出現不少原定職位臨時取消的情況。

一名自稱「碎碎念」的2025屆文科碩士女學生於微博發文稱:「我是2025屆的文科碩士,從去年的秋招到今年到春招,一直到4月份左右,到現在都沒有找到一份工作,簡歷投了大概8千份,秋招的招聘會都去了……但是畢業卻找不到工作。」

四川南充一名農民工李芳林則對本台表示:「我們這裡失業的人也很多,現在要找一份工作,沒有崗位給你。男性到了50多歲,就很難找到工作了,真不好找工作。」

高盛集團早前發布報告預測,若美國對中國貨品維持145%關稅,中國將有約1,000萬至2,000萬個就業崗位面臨風險,佔全國勞動人口約3%。

江蘇從事網上業務的祝姓商人則說:「生意不好做,現在基本上沒什麼生意。最近坐火車旅遊聽到的到處都是罵聲,罵共產黨的聲音,那是坐著聊天。因為掙不到錢啊,政府腐敗啊,全都體現出來了,所有人都知道,反腐是反的不聽話的官員。」

中方暗中減免美貨關稅 盼穩定供應鏈

《路透社》與《彭博社》近日報道,中國政府自4月起,低調通知部分企業,允許對部分美國進口貨品免徵或緩徵關稅,涵蓋藥品、乙烷、半導體設備及工業化學品等重要項目,總額估計達400億美元,佔中國全年自美進口總額近四分之一。

有分析認為,此舉旨在減少中美貿易摩擦對大陸產業的衝擊,避免生產鏈中斷、通脹上升及企業外移。不過當局未公開有關政策內容,反映其在對外強硬與對內穩控之間仍維持策略性平衡。

五一旅遊人潮湧現 民間質疑「消費火熱」

根據文化和旅遊部資料,五一假期全國出遊人次達2.95億,同比增長28.2%,旅遊收入達1,668億元人民幣,已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

然而,社交平台上有大量網民質疑數據與實況不符。例如湖南張家界天門山景區出現大量旅客滯留,有遊客在微博發帖稱:「排隊下山需要8個小時以上,數千人被困山頂至深夜,齊聲高喊要求退票。」

張家界市文旅局其後回應事件稱屬「突發擁堵」,惟未正面回應接駁安排不足及票價過高等問題。

另據百度指數顯示,「綠皮火車」於五一期間搜尋熱度大幅上升。高鐵票價昂貴,不少旅客轉乘價格較低但耗時長的普通列車。反映中低收入群體「有假期但無預算」的現實,與官方所述「消費熱潮」形成鮮明對比。

民間消費信心未回暖 官媒繼續推高調宣傳

儘管民間對經濟前景信心不足,官媒仍不斷報道旅遊與消費復甦。《新華社》引述美團、途牛及同程旅行等平台資料稱,五一假期出遊預訂量及搜尋量顯著上升,並在《2025年五一旅遊趨勢洞察報告》中指出,旅遊熱度或達3年高位。

不過,來自武漢的張女士對本台表示:「我昨天逛了一下我們這裡的沃爾瑪超市,沒看到甚麼人,以前的熱鬧王府井(在中山大道位置),(商鋪)都搬空了,也沒甚麼人……氣氛肯定不如以前,現在物價都上漲了,連藥也漲價了。」

編輯:梁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