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万花筒﹕中国的食品安全与法治漏洞


2006.04.24

大陆食品安全问题近年屡屡威胁民众的生命安全,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省人大会议闭幕时承认,过去五年省政府对于管理食品安全方面仍做得不足,今年内会强化产品质量监督,深化食品药品专项的整治。

而广东省人大委员法制主任王旭东则指出,全新的食品安全法早已进入立法程序,但由于涉及的部门太多以致令推行困难,但今年内会列入立法的重头戏。

但是,大陆食品市场接连发生安全事故,去年多宗引起民众关注的事件,就包括有腌制食物含工业染料“苏丹红”、奶粉“碘”含量超标、淡水鱼含杀真菌剂“孔雀石绿”等。这些涉及食品安全的事件,几乎都是先由媒体曝光,然后才有相关执法部门出面处理。但由于各部门的职责和各自的监管职能分工不明确,以致令执法成效不大。

刚诞下孩子的中山居民刘太表示,大陆的劣质食品充斥市面,执法人员的检举行动明显做得不足。在没有人检举的情况下,也不知道买下的是否劣质食品。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表明,大陆目前约有100多万家食品生产加工单位,其中约七成是10人以下的家庭小作坊。一些小企业、小作坊的加工设备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低,滥用添加剂、用非食品原料,甚至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加工食物等情况相当普遍。执法部门只盯著大城市,而农村、乡镇等最易出问题的地方却不管。

即使政府三令五申,要求各有关部门都采取相对的措施严厉打击伪劣食品,以保证食品质量的安全。但是,对于揭露事件的与日俱增,食品安全的问题仍然是市民担心的问题。被揭露的事件,也只是冰山一角。

与此同时,大陆的食品问题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由过往的长期食物短缺转向现时面对的食品过剩,正因如此,目前要急于解决的已不是食物短缺的问题,而是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当一系列有关食品安全问题事件的出现,再次引起市民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担忧。从媒体披露的情况来看,这些年来涉及质量安全和假冒问题的食品种类相当之多,如蔬菜、酱菜、肉类、奶类制品及酒类等。可以说,市民的生命安全在这样的食品市场中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宏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伟忠认为,大陆需要尽快制定一套符合国情的食品安全法,但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现阶段市民要相信执法部门的检测。

另外,随著基因工程的不断发展,市民对基因改造的食品也渐渐产生了忧虑。基因食品的产生,目的是为了解决由食物短缺的问题。当科技的不断进步,食物的种类也随著增加,但是大自然的一些先天限制,加上人们的过度栽种和污染、天然灾害频频发生等,使耕地逐年减少,食物的数量也随之而减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基因食品就在这几年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国际间经由基因改造的产物以玉米、黄豆和马铃薯占多数。

就基因食品的好处来看,它不仅可以增加食物营养、增加食物种类、节省生产成本,降低食物价格,以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好处。从以上几点看来,我们没有必要有反对基因食品的理由,但现在还没有科学理据可以百分百证明基因食品是安全可靠的。社会上陆续出现一些疑虑,如在贩卖基因食品时是否需要特别标明,它会否破坏生态平衡等。

就基因食品问题,环保团体绿色和平干事林志刚表示,传统食品跟基因改造食品的最大分别,是基因食品主要通过实验室技术培植出来的,这也是令人担心的原因,因为会不会出现不明朗的风险或是危害,市民无从知道。

近年来,有传闻指不少在大陆生产的食品,都含有基因改造成份,林志刚说,对于基因食品的潜在风险,是绿色和平一直忧虑的。

但是,大陆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机制和生产者的生产与销售手段,及措施都没有太大的改变,不少生产商只是为著赚钱目的,忽略了以市民生命安全为前提。

林志刚又说,大陆政府早在1993年就基因食品进行立法监管,但绿色和平最近的抽查化验揭发,在大陆生产的亨氏婴儿营养米粉,含有可致婴儿过敏死亡的基因改造稻米成份,不过,亨氏已经否认。但绿色和平亦发现不论是大陆,还是香港的食品商,都陆续放弃不使用基因改造成份的承诺。

中山市居民刘太认为,大陆市民对基因食品的认知不深,而她在选购食品时亦只会考虑牌子,即使知道是基因改造的食品,在没有可代替品出现前,仍会继续食用。

其实,基因食品在这几年才大量生产,市民食用的时间毕竟还短,或者目前还没有造成问题,但是时间长了,是否会有一些不良的副作用,我们仍值得持续观察。(李宝雯报道)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