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宣在异乡:海外华人的平行媒体时空

新西兰 | 读者篇

说着英语 想像故乡的新西兰“老粉红”

记者唐家婕 发自新西兰

听到有从远方来的拜访者,79岁的萝丝(Rose Luey)一声号召,几个乌克丽丽小组成员围坐在活动中心的长桌前,翻开用英语拼音写满的歌谱,随兴弹唱起他们刚学会不久的中文歌《月亮代表我的心》。

质朴的琴声缭绕,窗外是新西兰十月的春色无边。

从北岛第一大城奥克兰市中心一路向南,绕过几座郁郁葱葱的火山锥,公路的一头是海与帆船,另一头是平房与自然 。约20分钟的路程,就能抵达这个位于曼格雷山(Mangere Mountain)火山山脚下的“屋仑华侨会所”(Auckland Chinese Community Centre)。

“屋仑”是粤语社群对奥克兰的称呼。在屋仑会所,这群以中国移民二代、三代为主,平均年龄六、七十岁左右的华裔,正进行每周一次的社交聚会。他们多数人的祖父辈来自广东,或在19世纪的淘金时期,或在战后飘洋过海,移居到这座离中国10万公里远的南太平洋岛国,落地生根。

与上世纪末期陆续移居新西兰的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台湾移民,以及近十年来自的中国大陆的“新移民”多使用普通话或家乡母语沟通相比;屋仑华侨会所里已经扎根多代的“老移民们”,社交几乎全用英语进行。

但屋子里的中华元素处处可见,仿佛某个时光错置的场景,会所里人们用英语打麻将、打太极。会所挂著黑底金字的匾额,用繁体字写著:炎黄基业万古存,华侨会所千年永。

华裔移民在屋仑会所聚会,许多第二、三代移民已经不说汉语,但很多人的主要信息来源是中国官方的CGTN(图/唐家婕 摄)

中国是强大起来的家乡

谈起如何了解他门祖父辈的家乡? “CGTN!”萝丝的丈夫、82岁的会长吕显华(Kai Luey)毫不犹豫地说:“它让我了解中国。”一旁的会友跟着应合,几个人不约而同谈到了在当地免费配送的中国官方报纸China Daily,或是社交媒体上分享的一些短视频。

麻将桌旁的橱柜上,摆着一幅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妻子彭丽媛访问奥克兰时,与当地侨领的合影。

“现在大家不学粤语,更想学普通话、学简体字了。” 吕显华(Kai Luey)解释著华侨会所的变化,會所的二楼正在上着基础中文课。“(学普通话的)人们想跟‘中国’往来,有人想回家乡看看。”

吕显华口中的“家乡”,对这个群体的多数人来说,已不是祖父辈逃离战乱与饥荒的土地;而是那个“富起来、又强大”的国家。

退休医生吴恕仁见证了中国形象在新西兰的改变,他对“家乡”的认识也通过华文媒体越来越清晰(图/唐家婕 摄)

“中国的整体形象在许多方面比过去好多了。” 74岁的退休医生吴恕仁 (Chas Luen)的父母在上世纪初,因为贫穷逃离广东的家乡。新西兰出生的吴恕仁是家中最小的孩子。2011年,他自己安排了赴中国的旅行,从北京、上海、西安、成都再到扬子江的游轮、三峡大坝,”中国开放了!不再贫穷了!” 那是他最深的印象。

“我回去中国已经超过20次了。”吕显华比划了起来,他走遍几乎中国所有省份,尤其是2019年北京天安门广场前的大阅兵,他以海外侨领的身分受邀回家乡看看,“中国让我感到非常骄傲,他们不仅让上亿人脱离贫困,而且强大起来以后没有去入侵任何国家,……”

“不像英国、欧洲那些殖民者,他们只想说中国的坏话。”一边忙着在麻将区招呼会员,吕显华转过身来又补了一句。“如果没有共产党,中国不会有今天!”

“隧道尽头没有我的位置”

“新疆集中营?你去过新疆吗?”

“新疆人权? 这跟美国人对印地安人、以及西方国家殖民不是一样吗?”

“香港的暴乱就是美国CIA搞出来的,他们就是给香港添乱(make a chaos)!”

谈起新疆人权侵犯、香港民主运动等“敏感话题”, 这群以说英文为主的老华侨几乎全面复制了中国常用的外宣口径、叙事和用词。他们不太说中文、甚至不太使用微信、抖音等被视为"大外宣洗脑工具",是如何变成“老粉红”的呢?

台湾非营利组织“台湾民主实验室”(Doublethink Lab)研究人员一直在追踪中共宣传对海外华人的影响。在最新一份以新西兰华人为主要调查对象的报告中发现,容易受到中共宣传影响的人群,有如下特点:对新西兰的归属感相对低、参与华裔组织、在非新西兰学校系统学习中文、以及习惯使用新西兰的华文媒体、或透过华人常用的社交媒体微信、微博取得新闻信息。相较之下,这个群体还普遍更相信强人政治、对民主制度更没有信心。

微信是海外华人社群最常用的通讯工具之一,一些新西兰超市中也设有微信支付选项。(图/唐家婕 摄)

“我们还发现至少在新西兰华人当中,那些更关注犯罪、种族、移民议题的人,也往往更容易认同中共的宣传,这跟我们设计此调查时的假设一致。”负责这份调查的民主实验室研究员鄞义林(Roy Ngerng) 告诉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

鄞义林提到,在过往研究俄罗斯大外宣的案例里,就有发现透过故意操弄美国种族议题来导致社会分裂的案例。

“很多华裔会相信中共宣传的论述,与他们在新西兰受到的歧视遭遇有关。” 曾任新西兰华联总会(NZCA)全国主席的广东移民的第二代梁嘉南(Richard Leung)分析,他的组织推动了2002年新西兰政府向当地华人族群正式道歉,承认“人头税”和其他歧视性立法所造成的历史问题。

1881年到1944年,新西兰为防止中国移民的涌入,施加每人10磅新西兰币的人头税(Poll Tax),这在當時约相当于一位华人移民工作两年的收入。当时,抵达新西兰的船只被要求控制搭载的华人乘客人数,政府还对于华人参政、从事公部门职务的等祭出种种限制。这些措施有效地限制了中国移民的数量,并迫使不少家庭分离。直到1901年,新西兰将近3千名的中国移民中,仅有约30位女性。

即使废除了人头税,种族歧视的政策影响着几十年来这个族群在岛上的生存选择与机会。屋仑华侨会所里的老移民们,几乎都能说出成长过程中因肤色直接或间接遭遇的难题。

上世纪七零年代,医学院毕业的吴恕仁放弃了从实习医生、住院医生一步步向上爬的大医院职业规划,转而自己开诊所,成为一名家庭医师。

许多华人认为,即使在努力,在新西兰也无法争取到和本地人一样的发展空间 (图/唐家婕 摄)

“即使我拿到了医院培训的机会,我知道隧道尽头仍然没有我的位置。”吴恕仁回忆起来语气还带有惋惜,二十多岁的他没有人脉、没有关系,而在整个奥克兰大城的医院体系里,只有两张华裔脸孔,体制内的道路,他确实看不见太多的希望。

几乎是同时期,年过而立的吕显华也感受到身为华裔在新西兰职场晋升的“困难与沮丧”,”我好像总是要比其他人更努力地证明自己的表现、能力与热情”。38岁那年,他决定带著妻子与两个孩子移居澳大利亚悉尼发展,最后在电力公司高管的职位上退休。

“即使我跟中国已经没有任何直接的联系,但成长过程中我总是会被长辈告诫著:你不能这么做,因为你是华人。” 在新西兰出生长大的移民二代、小学副校长退休的娄佩琪(Peggy Lowe)回忆著,“到现在我偶尔也都还会碰到有人对我说,哇,你的英文非常好耶!当然……整个社会(对于包容多元族群)的氛围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2004年,新西兰政府用500万纽币成立了“华人人头税遗产信托基金”,是正式道歉之外,推动和解的实际作为。这笔基金用来资助保存新西兰华人的历史、语言和文化的项目。另一方面,随著1987年技术移民政策的放开,新西兰涌入一波波的新华裔移民。

新西兰民众推动国家走向多元包容,2020年,新西兰总理阿尔登(Jacinda Ardern)的工党(Labour Party)在大选中获胜,新西兰迎来史上多样性最高的国会,千禧年世代的女性、少数族裔、和LGBTQ社群成员取代长年高踞国会的“老白男”面孔。在2022年《经济学人》杂志的全球“民主指数”(Democracy Index),新西兰排名世界第四,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第一。

在上世纪初吴恕仁、吕显华、娄佩琪的父辈抵达新西兰时,全国华裔人口約三千,只占全国人口的不到0.3%;一百多年后的今日,新西兰的华裔人口已达25万人,占全国近五百万人口的约5%,其中,在海外出生的华裔达到七成。

海外华人的“大国自信”

与“老移民”们聊起中国印象,最常听到的画面是高速铁路、是上海的天际线、是北京奥运的鸟巢烟火、更是新西兰强大的贸易伙伴。

2008年夏天,就在北京奥运落幕后的一个月,新西兰—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正式启动,这是中国与已开发国家达成的第一个自贸协定。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早已成为新西兰第一大贸易伙伴,占纽国出口总额超过30%。

中国与新西兰的关系随着人员、贸易往来的紧密进入一段蜜月期,却又在近几年发生了变化。

"十年前左右,中国更常被新西兰人视为一个正面的机会,一个崛起的国家正要成为国际社会的一部份;但2017年左右,(中国形象)开始有些转变。"新西兰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杨杰生(Jason Young)告诉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

2017年以来,中国在新西兰透过金钱、政治、经济、学术机构、统战组织渗透的丑闻逐渐浮出台面。新西兰学者安-玛丽·布莱迪(Anne-Marie Brady)出版研究报告《魔法武器》(Magic Weapons),为中共的渗透如何动摇著新西兰的民主提供系统性的证据。

一个让社会震惊的案例是当时最大在野党“新西兰国家党”的议员、中国出生的杨健,长期隐瞒自己曾是中共党员、解放军、并曾在中国军事学校任教的背景。他不但在新西兰国会中担任外交、防务和贸易特别委员会委员。2019年,他还安排“新西兰国家党”党魁到中国参访,与主掌中国秘密警察、推动在新疆建设集中营的时任中共公安部长郭声琨会面。

中国出生,曾是共产党员、解放军士兵,后移民新西兰的议员杨健在当地引起极大舆论风波(图/AP)

杨健否认自己是中国间谍,但他与另一位被指控与中共统战部关系密且的工党议员霍建强在2021年宣布退出政坛。当地媒体引述多位不具名消息报导,他们的退出与新西兰情报部门对于中国渗透的调查有关。

2021年的皮尤民调发现,有67% 的新西兰人对中国持负面看法,高达80%新西兰人认为即使与中国有贸易往来,也应该要为人权议题发声。

“这(人权与自由议题)对大多数新西兰人来说是难以坐视的。” 杨杰生(Jason Young)指的是新疆集中营的揭露以及北京对香港反送中民主运动的打击等,中共一系列违反人权的纪录,“新西兰人关注人权,你可以从 1980 年代的反核运动中看到这一点,它对我们与美国的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 你也可以在对英国的反种族隔离运动中看见。”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西兰人整体对中国的观感有负面转变时,新西兰的华裔却对中国保持相对高的好感。台湾民主实验室的最新调查发现,有接近八成的非华裔群体对中国没有好感,这与皮尤的调查相近;不过,却有超过六成的受访华裔,对中国有好感。

习近平自2012年逐渐掌权以后,更加重视对海外华侨的统战工作,除了强调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概念,更以"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号招,把侨务办公室归到更高级别的统战部之下。

“对于一些华裔‘老移民’来说,看到中国崛起对他们来说则像重拾自信一般。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把自我价值绑在中国上: 如果人们批评中国,就好像是在批评我。”新西兰亚裔作家、种族和民族议题研究学者莫志明(Tze Ming Mok)告诉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这个时候,“大外宣”话语体系里的“疑美论”、“欧美见不得中国好”、“欧美也有人权问题”等宣传话术,在海外华裔中就额外容易引起共鸣。

“华裔‘新移民’大多强烈仰赖微信、以及中文社团获得信息,他们是受中共讯息战最脆弱的一群。” 莫志明(Tze Ming Mok)举例,在疫情之初,新西兰华裔老人的新冠疫苗施打率非常低,这与在中文社媒圈广泛流传的“美国疫苗对华人不好”有强烈的关联。

中共外宣的话术能在海外华人中广为传播并引起共鸣,除了民族认同的情节、闭塞的信息传擘渠道之外,威灵顿维多利亚大学讲授中国古代史的讲师邱契曼(Catherine Churchman)说,还有新西兰左派的“反美情节”历史。

"这能追溯到70年代的反越战、80年代的反核运动。"邱契曼说, “左派常用一个重要的字:独立外交政策(Independent Foreign Policy)” 邱契曼解释, “这基本上意味着:不要做美国要我们做的事。(Not Doing What The US Wants Us To Do)”

邱契曼补充,新西兰的右派政治人物在处理对华政策上也有问题,"他们与美国共和党保守派对中国的强硬姿态不同,他们想跟中国做生意,从中国赚钱。”

“都是美国控制的!”

“美国与西方社会为什么要批评中国?德国有纳粹、英国到处殖民,美国也有印地安人被歧视。这些媒体都是被美国政府控制了。” 88岁的二代移民凯冯(Percy Kaifong)在社区中心激动地谈了起来,他的中国新闻来源除了新西兰的英文媒体、BBC、还有免费的报纸China Daily。

中国外交部常用这类说法来反驳国际社会对于中共对维族等少数族群的人权侵犯行为。

“我们新西兰应该要保持中立,不要什么都跟着美国,像个傀儡(like a puppet)” 81岁的移民二代王泰瑞(Terry Wang)在一旁应和著,“你去香港看看,到处都是CIA干员,目的就是要制造混乱。就像美国只会在符合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选择性地批评中国在新疆践踏人权。”

香港民主运动期间,中国官媒曾把运动解释来自于乱港的境外势力,这是中共官方常用于打压公民运动的叙事。

怎么看联合国对新疆的独立报告对集中营人权情况的批评呢?

“联合国早就被美国控制了。” 王泰瑞说得非常肯定。

研究显示,新西兰的华裔移民更习惯使用新西兰的华文媒体、微信、微博取得新闻信息。图/唐家婕 摄)

“我对国内情况很了解,中国有好的事情他们不会讲,只有一点点小的不好的事情,反而把他放大了。”在中国出生长大、1988年移民新西兰的一代移民Sabina Chen用流利的普通话介绍着,她自信地谈着自己的两大新闻来源,一边是英文媒体,另一边是微信。

“有时后微信上的新闻还比国际快,我两边都看,再自己分析。”她说自己跟在新西兰长大的孩子在新疆、香港议题上有分歧,“他们第一不会中文、第二对中国只会听西方那一套:贫穷啊、独裁啊。”

“我常常跟我的孩子说,你是中国人,你流的是中国血,尽管你是讲英文,你永远不是白人。”

“我主张每个国应该有权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 一旁的退休医生吕恕仁加入了话题,“我对此(世界对中国新疆政策的批评)也持保留态度(I take it with a grain of salt)。我也没去过新疆,我该相信谁说的真相呢?”



记者:唐家婕
-------------
编辑:林涛 李潼
-------------
网页设计:刘仁显
-------------
网页制作: Minh-Ha Le
-------------
专题制作: 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
-------------
© 2023 RFA
-------------
Facebook - Youtube -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