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胡锦涛南巡看信息体制 (刘晓竹)


2006.05.18

(特约评论文章只代表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在中国看电视,有两个不能适应,一是信息量太小,感觉上只有国外信息量的十分之一,几乎没有新闻,只有宣传。二是假模假式太多,感觉上都是水份,没有干货。举一个例子:五月十五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我耐着性子把它看完了,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内容是报道胡锦涛先生到云南考察,考察当然可以考察,报道也可以报道,但却要事先保密、事后报道,就是旧闻联播了,又不是基辛格搞秘密外交,我认为没有这个必要。透明度低,即时性差,此其一也。

其次是刻意安排的痕迹太明显,从图像到场面都太做作。十分钟的镜头,胡锦涛先生恨不得要出现在十几个场合,换十几套衣服,太不自然了,又不是服装表演、跑龙套,我认为没有必要搞成这样。至于胡锦涛的讲话方式,大多是间接引语,由播音员朗读出来,而且显然是经过处理加工的,完全没有现场感,好像是在传达文件。官样文章图像化,呆板而没有生气,共产党的宣传机器竟然堕落到这种地步,也让我始料不及。信息流通体制无效益可言,此其二也。

记得前几年,共产党搞过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我希望共产党如法炮制,推动信息流通体制的改革。信息是精神食粮,也是一邦之本。当前僵化扭曲的信息流通体制弊端极大,长此以往,后果将至为严重,一是领导干部神经衰弱,丧失应变能力,二是广大群众意识错乱,弱化理性功能。实在说来,中国信息模式的落后状态由来已久,自满清以来,这个问题就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满清政府想用洋枪洋炮改变落后状态,但是在信息愚昧的状态中,洋枪洋炮都变成了废铁。相比之下,当时日本不但引进了洋枪洋炮,也引进了现代媒体,开馆办报,信息体制比较流畅自由,如此一来,日本的废铁就变成了洋枪洋炮。

反观中国,洋务运动搞了几十年,没有什么大的建树。满朝文武官员还在那里奏折子、做八股文,怎么可能有大的建树?信息模式太落后了。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一个汉阳造铁厂花费银两无数,效果不如严复一个人翻译一本书。今天,共产党也希望用洋车洋房改变中国的落后状态,但是在信息愚昧的状态中,高楼大厦盖满中国也没用。中国现代化的成败关键是软件而不是硬件,因此脑子里的东西最重要,脑子与脑子之间的流通模式举足轻重。知识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流通不顺畅,怎么可能现代化?

当年,满清的洋务运动没有能突破信息流通模式,甚为可惜,今天共产党的洋务运动面临同样的瓶颈,我希望共产党能过这一关,希望胡锦涛先生在这个问题上不要小里小气。首先,领导阶层要适应信息现代化要求,不能总是扎堆子请示汇报、指示传达,官场里文山会海的“折子”戏可以休矣,今天这套东西已经变得无能、无效、无趣了,老佛爷再喜欢“奏折子”也不行。其次,信息流通要专业化而非政治化,新闻要由新闻从业人员来做,依照《新闻法》来管理,保障信息的自由流通,不能让中宣部这样胡闹。

更重要的是,信息要有一点数量与质量的要求,也就是说,一不能搞信息锁国,把中国变成了一个信息孤岛,变成意识形态的集中营;二不能忽视信息效益。中国媒体上有些车轱辘话,毫无信息含量,说了等于没说,听了等于没听,让人讨厌不说,而且是巨大的浪费。如果换算成有效工作时间,换算成人力资源投资,这个浪费每年何止千百亿元?毛泽东曾经说,贪污与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如果进行成本核算的话,那么信息流通模式导致的浪费,一定已经超过了各级官员的总贪污额。因此值得大家关注。

(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刘晓竹)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