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大选与中美关系 (刘晓竹)


2004.10.14

(特约评论文章只代表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克劳塞维茨曾经说“外交是国内政治的延续”,把这个观点应用到美中关系上来即是,美国的对华政策是美国国内政治的延续。观察美国总统大选,看到美国政治暗潮汹涌,变化迅速,但对华政策似乎在选战中完全没有被提及,好像是变化激流中的一个安全岛。这是自五十年代“谁失去了中国”的论战以来,在美国从来没有发生过的。

显而易见,中国问题之所以缺席与美国的全球反恐斗争有关。九一一彻底改变了美国的全球战略,恰恰是因为它改变了美国人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这是美国国内政治走向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但是,对华政策缺席并不意味着中国政策不重要,或美中关系被人们忽略了,而是因为谁也不知道中国政策应该如何调整,或向那里调整,更难以预知美中关系将向何处去。这是美国全球战略中的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反过来从中国方面看,中国的对美政策何尝不是这样的呢?我看恐怕连“调整”都谈不上,因为基本上还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完全是一种被动式的应对,叫做“兵来将挡,水来土挡”。中国方面把台湾问题作为中美关系中最重要的基础来看待,其实是很荒唐的,因为这等于把一个中国的内部问题看做是中美两国关系的首要问题。当然,用这个办法来搪塞中美战略关系悬而未决的问题,倒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所有这些说明了什么?说明在全球战略的层次上,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非常不确定的时期。长远而言,究竟是战略伙伴,还是战略敌对?谁也说不清楚。但是,在国际地缘政治中,这种模糊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一般而言,这种模糊意味着,在当前的情况下,中美两国没有能力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达到朋友或战略伙伴的关系,那么就只好退而求其次,也就是先暂时避免成为现实的敌人。我想,这大概是中美双方的一个共识。

然而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危险的共识,因为在全球化的新格局中,那种“非敌非友”的中间状态是不存在的,起码对于像中美这样的大国来说是不存在的。所以,要么做朋友,要么是敌人。在未来战略选择上,没有那个方便的“模糊”地带。在历史上,这种战略“模糊”或许是可能的,因为中美两国可以“天涯共比邻”,各在处在地球的另一半,像楚国使者对管仲说的“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全球化改变了这一切,逼着两个大象同处一个起居室里,没有办法避开对方。

怎么办呢?我认为,在不太晚的时候,中美两国应该谋求建立稳固的全球伙伴关系。在这次大选中,中国问题缺席既象征着一种隐然的危机,同时也标示着机会,这是美国国内政治版图变迁所提供的千载难逢的机会。机遇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中国领导人对于中美关系的战略格局没有紧迫感是建立在一种错觉之上的,即以为这个事情可以缓议,起码可以等到中国的实力更为强大时,再与美国人谈这个问题。然而事实是,没有这个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你越强大,摩擦就越大,到后来的战略对抗几乎就没有办法避免了。这个结局对中国不利,对美国不利,对人类的未来更不利。

所以,错过这个机会窗口是短视的表现。我呼吁中国领导人采取更为主动的姿态,为中美长远的战略协作关系做出切实的努力:一、在反恐的问题上建立更为紧密的伙伴关系;二、在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上,加强两国的战略合作;三、在贸易与金融上,更为紧密地合作,为长期的经济合作关系奠定制度上的基础。有了这个长远战略,并将其明确化、政策化、制度化,这将反过来促进两国的国内政治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尤其是促进中国国内的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以及中国的和平崛起。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刘晓竹的评论)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