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信与我们分享您对这篇报道的看法)
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是一个以促进农村妇女发展为总目标的非政府组织,成立十几年来,在中国大陆各地开展了一系列农村妇女发展项目,取得显著成效。最近,该中心又提出新构想,开始在各地建立农家女书社,让中国的农村妇女在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含青有关采访报道的第二部分。
在上次的节目中我们谈到,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从今年8月到9月,开始在全国试点建立农家女书社,到目前为止,该中心已经在北京、河北、山西和浙江建立了6个试点村,这些书社已经正式运营。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创办人谢丽华说,农村妇女看书难,买书难,获得信息渠道不畅通。农家女书社的建立,可以为广大农村妇女建立一个更加广阔的学习、交流和活动的平台。她列举了在河北省成立的两家书社为例,其一是正定县新城铺镇北辛庄村的农家女书社,书社负责人是一位叫石洪波的农村姑娘:
“我到那里培训,一个人给我写了一封信、写了一首诗,说没听过有这种培训,告诉她们我们妇女还有这样的能力,她就写了一首诗, 特别打动我。她说我的诗我做主,我想怎么写我就怎么写,写了一首,我就给她登到杂志上了。她就跟我联系,她自己有一个小卖部,她自己交换,她说希望妇女们读书,读我们的杂志,她说拿一本书来交换我的书。然后我们就有这么一种萌芽,我们现在就把她这个点当成了一个书社。她参加了我们有3、4次培训。”
谢丽华说,现在,这个书社的存书有近3000册,石洪波已经可以自己独立搞培训,并使用电脑发信。
第二家试点书社是张北县张北镇西梁村农家女书社,谢丽华说,该书社的负责人是一位叫高建芳的残疾姑娘:
“她是河北张北地区的,家里非常贫困,但是就是爱看书。她十几岁就开始读书了,因为她双腿残疾,也给我们写稿子,我们就在她那个地方搞了一个书社。一搞这个书社,把当地的残联、妇联联系到了她,就用社会的力量给她们家的危房都改造了。现在她们五间房,我们的书社占了两间。她可以从书社无障碍地到她房间。我去过她家,去年我去她家的时候,我是含着泪走出来的。因为她是残疾,她父亲又是得脉管炎。她们是村里最穷的,最破的最小的房子,还是个危房。我看得真的特别难过。”
谢丽华说,自从开始搞书社后,高建芳整个人都变了一个样:
“我们这次搞书社,我觉得她为了这个目标做,人整个光彩鲜亮起来了,我们照的照片,那么开心。我说一个人可以这么生活。然后,她自学了上网,好心人送给她的电脑,因为她靠写作为生。她投稿,一个月能挣上一点稿费维持这个家,我们书社很多人帮助她。现在,在村里她想发动妇女到她家里来读书,她就给学生们写信,告诉他们来看书,让父母也到这里来看书。她就是用这个方式让书社搞起来。她爸爸妈妈都在为这个书社操心。”
在谢丽华看来,政府的所谓倡导公民社会不是一句空话,她说,要让公民当家作主,就要通过做实事提高公民的素质,他们才能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所以,谢丽华说,创办农家女书社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公民社会的训练,即通过书社的凝聚力,把更多农村妇女的潜能调动起来。那么,办书社的资金又从何而来呢?谢丽华介绍说:
“现在书社妇女筹款非常难,所以我们一年差不多一个月有200块钱的劳务费,一年2000多,再就是我们用他们的房子,水电有100块的补贴。他们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我们在筹集1000块钱的活动费,让书社长久地持续下去。我们也在探讨一些方法,不同的书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而且书也不能老是旧的,我们一年要求更换20%。我们也教她们如何动用社会力量、社会资源更换新书。用我们筹款的方法让她们也学会筹款。”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土门子乡东蒿村的农家女书社也是试点书社之一,在上次的节目中,书社负责人李桂民介绍了她所办书社的基本情况,以及如何从孩子做起,来吸引他们的父母来书社看书、借书。谈到书社创办后面临的困难,李桂民说,寒冬腊月来临,因此书社的取暖就成了大问题。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含青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