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大圍城"兩年後 一位十九歲流亡者的愧疚與掙扎

2021.11.16 14:23 ET
香港"理大圍城"兩年後    一位十九歲流亡者的愧疚與掙扎 香港“理大圍城”兩年後 一位19歲流亡者的愧疚與掙扎
(邢博泓攝)

2019年11月17日,香港理工大學被警方重重包圍並爆發激烈衝突。這場“反送中運動”中最慘烈的一幕,在無數港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痕。兩年過去,大批示威者陸續遭當局“秋後算帳”,部分示威者也從此流亡海外,歸去無期。下面請聽本臺記者邢博泓對其中一位19歲流亡抗爭者的專訪,由記者景萱朗讀。

“我想了很久很久,我決定要現身說法,因爲我希望和大家一起,共同戰勝恐懼。”這是十九歲的Ivan流亡英國一年後作出的“政治出櫃”,有別於剛到英國時以全黑蒙面打扮出席集會,今天的他,選擇不再蒙面,面對鏡頭現身說法,爲的是要讓世界聽到他們的聲音。

“我想用一個新的角度告訴世界,我們在想什麼,我們在做什麼,爲什麼我們要這樣做。爲什麼我不做一個港豬港孩,而要走上街頭?”



走上街頭的“港孩”

兩年前,正是不甘於做一個不問世事的溫室“港孩”,當時還是中學生的他選擇走上街頭抗爭,也在“理大圍城”期間走進了烽火遍地的理大校園。在被圍困數十個小時後,他嘗試突圍逃生,卻隨即被捕。

雖然其後成功“踢保”(拒保候查),但隨着港警步步進逼“秋後算帳”,Ivan一直活在恐懼當中。最終在去年11月5日,他拿着香港特區護照買了一張飛往英國的單程機票,獨自踏上流亡之路;離開香港的時候,連父母都被矇在鼓裏。對於家人,他不願多談,也拒絕重提在香港的抗爭經歷,多番強調“不想拿光環”。


Ivan和一班朋友成立在英港人組織“港援”(Hong Kong Aid UK),除了協助在英港人,他們亦繼續在海外發聲,包括在英國和平紀念日期間設置街頭展覽,向當地人講解香港的情況,亦提醒海外港人毋忘2019年的血色11月。(“港援”臉書照片)
Ivan和一班朋友成立在英港人組織“港援”(Hong Kong Aid UK),除了協助在英港人,他們亦繼續在海外發聲,包括在英國和平紀念日期間設置街頭展覽,向當地人講解香港的情況,亦提醒海外港人毋忘2019年的血色11月。(“港援”臉書照片)

流亡之後 政治庇護邊緣的苦苦掙扎

成功離開香港後不久,港警到他香港家中登門拘捕,並正式以“妨礙司法公正罪”起訴。一線之差逃過牢獄之災的他,19歲就揹負“逃犯”之名,獨自在異國掙扎求存。由於生於1997年主權移交後,他沒有英國國民海外(BNO)護照,到英國後只能申請政治庇護,在等待審批的過程中不能工作謀生,因而嚐盡苦頭。

他透露,初到英國時,曾被在英港人“家長”勞役,限制其人身自由。他之後脫離他們,入住英國內政部提供給庇護者的臨時宿舍。

“是一個很不受尊重,不覺得自己是一個人的住宿,不覺得他們有當我是一個人。來這麼久,曾經有一個手足和我一起住,然後又離開了。其餘都是來自其他國家的尋求庇護者,亞洲人少之又少,香港人現在更只有我一個。”

如影隨形的心理陰影

在庇護者宿舍居住,孤獨之餘,他曾多次被管理宿舍的外判公司員工突擊上門查房,勾起他在“理大圍城”後一年,在香港擔驚受怕,怕被警察上門拘捕的心理陰影。

而除了被突擊查房,他在今年6月接受第一次政治庇護面試。在超過6個小時的查問後,他最終因情緒問題無法完成,庇護申請亦至今懸而未決。他至近日,才獲英國內政部批出每週8英鎊的生活補貼。

“財政方面固然不會過得很好,但最困難的是面對前景的不確定性。政治庇護是一個很繁複的申請,期間不得工作,可能要經常報到,要面對複雜的面試,要交很多不同證據。等待中的不確定性,會增加政治庇護申請者在英國的精神健康負擔。”


身在英國,卻始終視香港爲家,當Ivan看到英國和平紀念日儀式上,獲羣衆鼓掌歡迎的老兵時,不禁遙想香港“重光”的一天。(“港援”臉書照片)
身在英國,卻始終視香港爲家,當Ivan看到英國和平紀念日儀式上,獲羣衆鼓掌歡迎的老兵時,不禁遙想香港“重光”的一天。(“港援”臉書照片)

“倖存者”的愧疚

流亡英國一年,至今未成功獲批政治庇護。 Ivan和一班朋友成立在英港人組織“港援”(Hong Kong Aid UK),旨在以自身經歷支援離開香港尋求政治庇護的同路人,爲他們提供意見及轉介,組織近期就向財政緊拙者提供冬衣送暖。

而除了協助在英港人,他們亦繼續在海外發聲,包括和藏人及維吾爾人組織合辦杯葛北京冬奧遊行,並在英國和平紀念日期間設置街頭展覽,向當地人講解香港的情況,亦提醒海外港人毋忘2019年的血色11月。

不過即使多努力,Ivan仍面對內心的矛盾和愧疚。他亦以此自嘲。

“整天都說身土不二,但轉個頭又大難臨頭各自飛,是會有一些倖存者內疚的時候,就會不斷在想,還有什麼可以做?但如果我去坐牢的話,我短期內不會回來,我就浪費了很多年時間坐牢。但來到海外時,我就可以用這些時間,做我想做的事。”

城裏的人想出來 城外的人想進去

據人權組織“香港監察”估計,英國目前有大約 120 名尋求政治庇護的香港人,另外還可能有200至300 名持有臨時或逾期訪客簽證的香港人。

一批英國下議院議員正聯合建議,修改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簽證申請條款,提出港人只要父母其中一方擁有BNO資格,即可申請BNO簽證到英國定居,即包括1997年後出生的香港年輕人。該提案預計將於月底在英國下議院進行討論。

這個修訂案如果獲得通過,正可幫助像Ivan一樣,父母有BNO卻不願和子女一同赴英,而要獨自在英國申請政治庇護的年輕抗爭者。這批抗爭者再加上未來數十萬持BNO簽證赴英的港人,預期在英港人羣體將不斷壯大。

然而當城裏的人拼命想出去,城外的人卻拼命想要回家。 Ivan最希望看到的,是香港人一起回家“食燒賣”。

“重光之日,我們一起回香港吧!”

“我想和大家說,一起回香港吧!一個民族回自己的國家有什麼錯?過去英國殖民香港,現在到中共殖民香港,香港人奮鬥了那麼久,都沒有一個民族自決的時候,我覺得很不甘心。”

身在英國,卻始終視香港爲家,當他看到英國和平紀念日儀式上,獲羣衆鼓掌歡迎的老兵時,不禁遙想香港“重光”的一天。

“若果他朝有一日,香港真的迎來重光的時候,我還有沒有機會走在大街上?還是我已經蓋上旗趟下了。”

這一天何日來臨,沒有人可以預料,但抱着這個希望,他繼續在異國掙扎求存。


記者:邢博泓    編輯:何平      網編:瑞哲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