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和臺灣有什麼關係? 吳仁華:民主中國符合臺灣利益

2024.05.31 11:31 ET
六四和臺灣有什麼關係? 吳仁華:民主中國符合臺灣利益 六四事件歷史學者吳仁華與臺灣大學生對話談六四
記者 李宗翰攝

今年是六四天安門事件35週年,六四事件歷史學者吳仁華分析指出,中共在屠殺事件後採取了五大措施,不僅順利擺脫軍事鎮壓帶來的內外交困,更進而成爲民主臺灣、世界民主陣營的威脅。在兩岸局勢升高之際,他呼籲臺灣社會關注中國人權議題,支持中國往民主方向演變。

吳仁華週四(30日)晚間赴臺灣嘉義的中正大學主講《六四屠殺與今日中國》指出,關注中國問題經常把目光聚集在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身上,但是,今日中國關鍵因素是一黨專政體制問題,如果體制不變,就算是更換領導人,也不能解決根本性問題。

他分析指出,在六四屠殺事件之後,中共當局爲了應付當時內外交困的危機,首先確立了維穩思維。“穩定壓倒一切,其次就是將一切不穩定因素,消滅在萌芽時,絕不能任其演變成像1989年民主運動那麼大規模,鎮壓困難代價也大。”

六四事件以後 中國採取五大措施確保中共執政地位

吳仁華歸納,在六四事件後,中國採取了五大措施,確保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首先,從江、胡到習近平時期,中共當局把社會穩定擺在第一位。今年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習近平僅十多次,但提到“安全”高達29次。“共產黨表面上講的穩定是社會穩定,所謂的安全,是國家安全,實際上是政權的穩定跟安全。”

第二就是建立維穩體系,將解放軍十四個陸軍的野戰軍,人員、裝備不變情況下,轉換成武裝警察部隊。因爲1989年鎮壓事件動用野戰軍,軍隊鎮壓人民引發國際極的震撼,所以六四後,中國增強武裝警察部隊的力量。中共自認所謂的“警察”出動去鎮壓羣體事件,在表面上還有它的“合理性”。

RP050824_B_SC (1).jpg

第三就是集體收買知識分子,因爲1989事件首先是由北京的大學生髮動,緊接着知識分子羣體投入,整個民主運動是以知識分子爲主體。中共總結經驗汲取教訓歸結,“增加教育經費,提高知識分子的待遇。”吳仁華認爲客觀地分析,這樣的收買政策非常有效,教育行業產業化,以經濟利潤爲目標。

“中國知識分子羣體全面的墮落,有很多中國的著名的知識分子包括大學教授,都主動站出來爲中共現有的政策辯護,通俗地說就是‘洗地’,知識分子已經成爲利益集團的一部分,”他說。

“中共採取的第四個重大措施就是,將愛國主義作爲宣傳的主流,取代過去傳統的意識形態。”吳仁華補充說,愛國主義取代傳統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伴隨着愛國主義而來的,就是強烈的民族主義。

吳仁華說:“習近平會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把統一臺灣作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因爲在中國有一股強大的民族主義情緒在支持着習近平,包括要建立世界人類共同體,與毛澤東主張要將紅旗插遍世界各地是同一目標。”

最後,在六四殘酷地屠殺後,中共自知自己政權合法性已經蕩然無存,所以它在六四以後明確地以經濟建設成果,作爲自己執法的依據。他認爲客觀來說,這一點共產黨是成功的。“如果沒有這三年的疫情,沒有習近平的清零與封控政策,中國主流階層都是支持當下共產黨的政策。這三年疫情,對這種信仰有所改變,因爲三年的公共政策讓所有人都感受到自由的重要,才(開始)思考政治上的一些問題。”

修改-3 hubpage cover (1).jpg

他提醒,也因爲中共在六四後採取了上述五大重要措施,讓共產黨擺脫了當時內外交迫的困局,不僅生存下來而且越來越強大。“今天不僅成爲民主臺灣的威脅,也成爲世界民主陣營的威脅。”

臺灣學生:臺灣與中國不同 爲何要關注六四?

在座談中關心香港民主運動的中正大學學生許勝婕提問,在2019年反送中運動後,因爲中港的矛盾,有不少香港人不再關注中國的民主事件或是相關的抗議活動例如白紙事件。她觀察到“身邊的香港人自認受到中共政權壓迫,認爲關注六四事件或是中國民主事件,與香港本土派意識崛起有衝突;同樣地在臺灣也是如此,也有不少臺灣人認爲,臺灣跟中國就是不一樣,爲何還再關注六四呢?”

吳仁華:關注中國民主 符合臺灣利益

面對學生的質疑,吳仁華也指出這幾年在臺灣與主張臺灣獨立的人士或獨派團體交流時,他們也抱持着類似的觀點:“中國的事,不關我們的事,中國比任何外國還外國,他可以關心東南亞或者東亞,但是中國絕對不能關心,誰要一關心,就很容易被貼上統派的標籤,”吳仁華說,他不能接受也不認同這種看法。

吳仁華反問:“一個民主臺灣,爲什麼不能從人權的角度,去關心中國的六四屠殺事件,或再擴及中國人權事件,這樣還能彰顯出民主臺灣的價值嗎?”

他直指一個臺海現實問題,臺灣無法搬離,也不能將中國從對岸移走。中國就是一個不講理的專制體制,是現今民主臺灣唯一的威脅。吳仁華提醒,關心中國人權,支持中國往民主方向改變,這符合臺灣利益。

吳仁華提出勸告:“中國如果不民主,臺灣想爭取和平做不到。共產黨哪天真的想動手,它不管輸贏就會動手,這是一個極權的體制,特別是現在習近平時代,這個紅二代出身的人更不講理。”

許勝婕立志當記者 關注中國壓迫人民事件

提問的中正大學研究生許勝婕接受本臺訪問時表示,過去她念政治系,基於自由民主普世的價值,讓她特別關注中國威權與香港議題。“中國壓迫人民這件事情,中國越要我們不能說,我們越要說。”

中正大學學生許勝婕立志當記者,有責任把六四記錄下來。(記者 李宗翰攝)
中正大學學生許勝婕立志當記者,有責任把六四記錄下來。(記者 李宗翰攝)

許勝婕立志要當個記者,目前在一家香港媒體實習,任職的媒體每年都會做六四回顧,她自己經手一本六四圖輯,讓她印象深刻的是,照片上的年輕人被鎮壓前笑得好開懷,眼神間充滿着希望。她心裏默默地想着:“如果他們現在還活着就好了。我想當記者,我覺得我有這個責任,要把這件事情記錄下來,會一直寫下去這樣子。”

不過,並不是所有臺灣年輕人都抱持着跟她同樣的想法,許勝婕告訴我們她觀察到身邊的港、臺同學,對六四態度並不相同。“我自己臺灣同學雖然也滿多政治系,但是他們比較沒有在關注六四這方面的議題,可能比較關心臺灣自己的事。”

臺灣大學生世代看六四

“我這個世代被稱作躺平世代,我們可能最先關注的是,比如最近臺灣的國會改革,而不會是6月4號到了,就特別去關心這件事,”中正大學傳播系的劉同學分享了他對六四的看法。

中正大學傳播系的劉同學認爲,臺灣年輕人關心臺灣議題更甚於六四。(記者 李宗翰攝)
中正大學傳播系的劉同學認爲,臺灣年輕人關心臺灣議題更甚於六四。(記者 李宗翰攝)

中正大學外文系許同學對本臺表示,最早接觸六四是從臺灣的教科書,之後是從網路上的資訊。當被問到同學之間有沒有討論相關話題時,他謹慎的說:“應該很少,反而網路上會比較多人在講,因爲網路是一個匿名化的環境。但現實生活中,在臺灣是會避免談到一些比較敏感的議題,像是金錢、政治、宗教等,談到這些很容易傷感情。”

中正大學外文系許同學分享,在網路討論六四比現實生活更熱烈。(記者 李宗翰攝)
中正大學外文系許同學分享,在網路討論六四比現實生活更熱烈。(記者 李宗翰攝)

黃曼婷:六四官方鎮壓學生 譴責與紀念無關認同

華人民主書院祕書長黃曼婷回應學生的提問表示,在臺灣主辦了六四紀念晚會超過10年,她回想當初舉辦時,以爲“六四平反”不會等太久,沒想到會一路辦到“35週年”。

她分享之所以晚會堅持辦下去的原因是,有一羣人不管是香港人或中國人,每年一到六四已經習慣要上街集會,臺灣是亞洲僅存六四大型紀念晚會舉辦的城市,臺灣是相對自由而且包容性很強的國家,只要有人有需要就會一直辦下去。

“當你說不要談六四,這句話就是中國共產黨最希望臺灣掛在嘴上。中國就是不希望臺灣知道它幹過什麼壞事,不要講六四、不要講文革...什麼都不要講。”黃曼婷告訴臺灣的年輕人:“談六四不是要你把它當作自己國家的事,這連我自己都沒辦法認同。但是,我認同的是,把六四事件當作普世人權當中最殘暴的事件之一。”

黃曼婷說,六四就是一個官方鎮壓學生的事件,如果它是不對的,就該譴責它!六四傷亡不是個位數,而是成千上萬;六四不是一天,六四是一整段的時間,就像臺灣的228。“如果你知道228發生的慘劇,也知道六四發生的慘劇,但是因爲它是中國,就選擇把它貼起來看不到,這樣也是雙重標準。”

黃曼婷提醒,大家該用普世人權價值看待六四。世界民主化應該是共同推進,歷史已經證明,如果在一個民主化的區域,有極權國家出現,它隨時有可能反撲到其他國家。

記者:黃春梅、李宗翰    責編:陳美華、李亞千    網編:瑞哲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