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萬人抗議 臺灣立法院二讀通過藐視國會等國會職權修正案
臺灣在野黨在立法院強推國會擴權案,引發朝野立委暴力衝突之後,國民黨5月21日進一步推動法案加速表決,意外激起社會反彈聲浪,三萬名不滿民衆聚集立法院外抗議。
5月21日臺灣立法院外聚集近三萬人,高喊“假改革、真擴權”、“沒有討論、沒有民主”等口號,抗議在野黨強行加速表決國會擴權案。
十年前抗議國民黨強行通過兩岸服貿協議的太陽花運動是否將再重演,正引起臺灣內外關注。
在野的國民黨與民衆黨5月17日聯手提出國會職權擴大法案,並利用席次優勢,在21日午夜迅速二讀通過“官員不得反質詢”、“人事同意權”、“調查權”約20項修正條文。這次修法牽涉到《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中華民國刑法》、《立法委員互選院長副院長辦法》等三部法律。爭議四大重點包括“總統國情報告”、“調查調閱權”、“藐視國會罪”、“修訂人事同意權”。
在法案17日首次審查時,席次較少的民進黨立委透過各項議事杯葛,包括阻擋立法院長韓國瑜進入會場、主持議會等試圖阻止法案的通過,最後甚至爆發扭打推擠衝突,6名立委送醫。
21日續審時,朝野各自發動最高層級的動員,但是民進黨終究無法阻止法案完成二讀。讓外界意想不到的是,對法案不滿的民衆集結在立法院外抗議,和執政黨立委形成聯合抗爭的罕見場景。
民進黨黨團總召柯建銘痛批國民黨和民衆黨聯手沒收民主,質疑臺灣立法院淪爲“中國人大”、“香港立法局”。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呼籲民進黨團“不要當家鬧事”,24日將再審該法案。
藍白不討論不協商逕付二讀 民進黨批評破壞民主審議程序
國民黨這次推出的擴權案,最大爭議在於未照既定立法程序推動修法,包括未和民進黨討論和協商。儘管國民黨版法案在進入審查前曾先舉行3次公聽會,15日進入委員會逐條審查,但最後並沒有納入民進黨的版本,全數條文均保留送交黨團協商。
旅美時事評論員唐靖遠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分析指出,在沒有經過充分討論就立法,就像中國人大隻是表面上走民主形式、過個場,實質搞變相黑箱作業、變相獨裁。可能演變爲政治報復、打擊政敵的工具,民衆黨立委黃國昌甚至說“條文是最高機密”。
唐靖遠提到,美國兩黨黨爭也挺厲害,但在面對中共滲透、重大國家安全問題高度一致。臺灣兩黨、三黨則在反對中共、防備中共滲透問題高度不一致。如果連委員都不知道條文內容就通過,是非常荒謬的事,此惡例一開,藍白仗着多數優勢,存在黑箱操作的巨大隱患。
藍白推“藐視國會罪” 官員不得拒絕答覆
21日完成二讀的法條限定官員接受質詢時“不得反質詢”,否則將可能犯下“藐視國會罪”。 法條明訂被質詢人不得拒絕答覆、拒絕提供資料或其他藐視國會行爲,違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廿萬元以下罰鍰;逾期仍不改正者,得按次連續課處罰鍰。官員若有藐視國會行爲,經出席委員五人以上連署或附議,院會決議後可移送監院彈劾或懲戒。政府人員於立法院受質詢時,爲虛僞陳述者,依法追訴其刑事責任。
唐靖遠分析,訂“藐視國會罪”法律條款是民主制度下的慣例,從十七世紀英國下議院就有,美國、日本、法國等民主國家也有類似條款,問題出在程序不正義和內容模糊,法案沒有提到由誰判定?判定標準、犯罪要件爲何?
唐靖遠說:“如果這樣強行、迅速通過,可能成爲口袋罪,立委主觀感受指控官員藐視國會,可能官員只是回答方式不妥、答非所問或提出反問,就可能被以模糊定義指控藐視國會,因言入罪。有可能損傷言論自由。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有沒有可能受影響?美國有特定條件,國會對你傳召,你拒絕出席,或你在國會聽證會撒謊,證實虛假陳述,須承擔相應責任。臺灣的內容和美國的有所差異。”
“藐視國會罪”引疑慮 敏感國防外交機密被迫公開?
民進黨籍臺北市議員林亮君就在臉書說,藐視國會條文,是把立法院變成中共人民大會堂,未來將成爲全臺最大刑堂。她質疑,反質詢沒有明確定義,未來任由藍白決定是否構成“藐視國會”?未來敏感國防、外交議題,沒有主席同意“一律得公開”、調查小組可要求企業、軍隊、社團、個人“直接”交出資料,若拒絕恐被開罰,且可連續開罰。有了這“天條”,立委變法官、檢察官,無所不能。企業的機密、百姓的隱私可恣意得到,這些資料最後會落到誰的手上?這逾越司法權、監察權的界線。
新任文化部長李遠受訪透露,自己是愛開玩笑的人,怕亂講話,未來會嚴肅一點。
立法院21日晚間還二讀通過“人事同意權”相關條文。國會人事同意權改採“記名投票”,及強化立院調查權。立院經院會決議設“調查委員會”,或經委員會決議設“調查專案小組”,對相關議案行使調查權與調閱權,並可舉行聽證,得要求政府機關、法人、團體、社會關係人員於5日內提供相關文件,若違反將送監院,法人、團體違反將處以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藍白推立法 要求總統赴立院“即問即答”
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教授胡博硯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指出,在野提出總統赴立法院國情報告,採用“即問即答”質詢,可能會違反權力分立。
胡博硯說:“重點不在於他國情報告,重點是你要賴清德去立法院,要他回答什麼問題?因爲我們的規定,憲法的最高行政首長還是行政院院長,如果賴清德回答的不是他的職權而是行政院長的職權怎麼辦?只會讓整個權力分立的體系更混亂。”
胡博硯表示,他不會用“國會擴權”這種詞,因爲所有的民主理論、歷史發展,都在想辦法限制行政權、擴張立法權,而“國會”代表人民,擴張立法權,理論上不會有太大問題,問題在保持權力當中的平衡,否則憲政體制就會失衡。
胡博硯認爲,場外湧入宣稱的三萬人,很大部份是不滿十年前318佔領立法院太陽花學運,黃國昌和學生站在一起反國民黨,現在當上立委卻和國民黨站在一起,當年戰友再集結是對其背叛的怒吼。民進黨則爲了保護新總統賴清德不受傷害,也不想要行政權面對立法院這麼多質疑。
胡博硯也認爲,藐視國會罪或調查權都是可以訂的條文,只是性質上應怎麼訂纔不會造成更大問題。2020年監察委員任命案同意權表決,也是沒有答詢、調查,就直接投票。這次紛擾在國民黨一旦要提案審議,民進黨就喊毀憲亂政,兩邊內容差距太大,逐條討論沒有意義,應公開辯論。
胡博硯說:“英國人意見不一樣時,他們會坐在板凳的兩邊,由執政黨和在野黨分開辯論,因爲我們沒有這樣的制度傳統,就流於吵架,這是我們民主制度上的困境。德國人要援助烏克蘭飛彈,投兩次票,沒有過,都會作辯論,只是看願不願意,制度上沒有精進,臺灣國會需要改革。”
記者:夏小華 責編:許書婷、李亞千 網編:瑞哲